跳到主要内容

第四节 没有主见

学会和“小恶魔”相处

两岁之前的孩子,可可爱爱,两岁之后,就好像突然变成了“小恶魔”。这个转变可能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反应都是希望压制“小恶魔”们的反抗力量,让他们回到从前可爱听话的样子。但其实“小恶魔”阶段藏着很多玄机,这是我们拙劣地开始试图表达自己的阶段。虽然表达的方式杂乱无章,甚至常常给父母造成困扰,但能不能成为有主见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怎么和这个“小恶魔”相处的。表面上看起来,驾驭“小恶魔”似乎是毫无章法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有清晰的说明书来指导这个过程。也许小时候我们没有机会体验在正确的说明书指导下的父母教育,但它可以作为我们成人后二次成长的说明书。

如厕训练

我想大家怎么也想不到,我们的主见是从如厕训练开始的。我们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经历从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过渡,比如之前都是哭喊着让别人来给自己喂奶或者换尿布,但是现在自己可以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如厕训练是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最快学会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行动力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出现,等等。如厕是本能层面上的一种能力,但也是需要引导的,他们可能因为对如厕的羞耻感而压抑自己的如厕需求,也可能因为对如厕产生的快感而在如厕上消耗更多的时间。这个习惯可能会跟随我们一直到成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如厕习惯和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举一个比较戏剧化的例子,在一部很受欢迎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角之一的谢尔顿·库伯从小到大都有非常精准的如厕时间安排,必须是每天早上误差范围在5分钟内的某个固定的时间。不仅在如厕时间上,每天其他时间的安排也都是非常严格的,这些都侧面表现了谢尔顿人格中非常僵化的一面,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有过度的控制倾向。一个小小的如厕习惯其实就能帮助我们来审视自己人格的灵活性,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现在的如厕习惯有什么特点呢?也许可以给你提供很多关于了解自己人格特点的信息。

如厕习惯和自主性建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在“主动如厕”和“被动如厕”这个较为简单的区分上。如果大家能结合小时候和现在的如厕习惯来进行思考,会更有代表性,如果对于小时候的习惯无从考证了,那么就参考目前的习惯来分析。

“主动如厕”体现在首先你认可这是一个每天都会固定产生的合理需求,其次你有合理程度的意愿为这个日常需求分配合理的时间。比如我现在正在接受一个中国和美国联合开办的精神分析培训,通过远程的视频课程进行,美国教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大多都从很早的时间开始,一般在六点半左右。在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感受不到我对于如厕的管理,但这个课程常常和我早上起来的一些习惯有冲突,比如如厕时间、吃早饭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等等。

为了不在上课时间频繁上厕所打扰课堂的平静,我就需要主动地重新调整我的时间,这里面涉及对自己身体的了解、饮食习惯的自控力、自我掌控的信任度等。我很少能自信地说自己擅长什么,但有主见是我为数不多有自信跟大家分享的人格特点,我意识到这种特质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哪怕只是如厕这么一件看起来如此不起眼的小事,也透露着你在各方面的能力。

“被动如厕”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感受过“上厕所”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被关注和满足的需求,你可能不认可这种需求,认为它很麻烦、很讨厌、很让人嫌弃,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会主动满足这个需求。这些想法从生活中其他地方也能窥见一二,比如对于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物,都有拖延的倾向,不到截止日期,就绝不会完成。

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初学者,特别适合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来作为入门,其实一件小事情就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因为人格是具有各个维度上的稳定性的,意思是,你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表现出来的特质,和你在做一件小事时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有非常高度的相似性的。不仅如此,你在和不同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有人格的稳定性,也许在一些人面前你会更放松,一些人面前会更紧张,但遇到你真正敏感的事情时,你内心反应的倾向性都是一致的,只是程度的区别。

所以在如厕习惯这件事上,就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你可以尝试像谢尔顿一样做一个如厕时间表,观察一下自己每天的习惯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看到自己人格的一个缩影,因为它是我们开始产生自主性并学会的第一件事,所以在我们的人格历史上,它已经非常古老了,其中蕴藏了很多我们的人格印记,甚至可能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有发言权和代表性,千万不要小看它。

可怕的两岁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会迎来第一次自主性的突破和发展,他们会开始想要验证一些观念,即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控制力,他们有一些新的、令人兴奋的力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意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自己的爱好以及自主进行决策。乍一听好像是“哎呀,孩子长大了”的即视感,但这种自主性往往会以叛逆的形式表现,开始很容易以及很频繁地说“不”,有时候并不是对于父母的要求有什么不满,甚至可能只是单纯地为了拒绝权威而说“不”。

我就这个问题又去采访了前面提到的朋友,果不其然,朋友说最近真是气死了,小姑娘开始频频向她发出挑衅,比如会故意把食物扔在床上,然后观察她的反应,似乎是在测试她的边界在哪里。如果这次还不够生气,那么下次会加倍捣蛋,试图激起她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还觉得挺好玩的。这个阶段对于父母来说真是不小的考验,理想情况下,如果照料者可以把孩子的自我意愿表达当作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正常且健康的努力,而不是倔强的反抗,那么能够帮助孩子很早就学会自我控制、增强胜任感和避免过度冲突。

但这个过程谈何容易,在我的朋友自己就是心理学出身的情况下,每天面对大大小小的频繁的挑战,仍旧是心力交瘁的。因为这个平衡实在很难把握,不管,孩子可能会越发失控;过度管教,孩子可能会丧失自主性,变得胆小怯弱、没有主见,盲目服从权威。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通过这样“极具破坏性”的行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才得以发展,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都很乖、很听话,那么就失去了锻炼调节能力的机会。一个孩子只有无所畏惧地进行各种危险尝试,才能够尽早地感受到边界。我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把手插进家里任何带眼儿的地方,其中最危险的就是电源插孔,我记得我在进行第一次尝试时,被父母吼了一声:“哎,干吗呢?!”就下意识地缩回了手。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尝试过,因为那声大吼给了我边界,从而产生了调节意识。不再触摸电源插孔,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调节,更重要的调节是对负面情绪的调节,这个部分的能力往往是通过“讨好父母”来实现的。

当我们期待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同时,就会按照他们的期望行事,孩子小小的脑瓜里就会吸收各种父母给出的信息,然后“读出”父母对自己各种行为的情绪反应,作为自己做事的判断标准。调节能力的出现也催生了自我效能感,这是一种对自己有能力控制挑战和获得目标的一种感觉。如果孩子在讨好父母的过程中总是遭遇挫败,那么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不容易建立起来,然后出现刚才讨论的自我怀疑,自我怀疑一旦出现,主见就像建在沙漠上的空中楼阁,只能漂浮在期待和幻想中,永远无法落在地面上。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的鼻祖,自信是对自己整个人的态度,而这个稳固的态度最开始就是从做每一件事时给自己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而来的。比如一次成功的如厕训练、一次成功的情绪调节,都能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越早体验的自我效能感,就越能深深地扎在我们心底,并成为我们内在的自信。

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和发展,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在讨好父母,其实是父母在引导孩子如何应对生活。这个阶段虽然有挑战,但是心理学家们还是研究出了很多应对“可怕的两岁”的指导方式,这些指导方式,翻译成适合成人的版本,就是我们重新成长的说明书,详见“方法工具箱”。

方法工具箱:做自己的“父母”

成人其实就是披着成熟外衣的孩子,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的东西,会变成另外一种形式,跟随我们长大。很多心理学家在育儿书中分享的方法,其实对成人仍然是适用的。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做一次翻译官,找回我们缺失的需求,找回我们缺失的主见。阅读下面的方法时,想象着把小时候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放在一个左右分镜的画面中,也许做到这些还有困难,但至少能理解曾经幼小的自己是多么无助,但又多么勇敢。

  • 孩子版:要允许孩子的与众不同和特殊需求。孩子不是非得和别人家的一样才是对的。

  • 成人版:要允许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殊需求。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特殊的好恶,那就是你独特的样子。

  • 孩子版:把自己当作一个“安全岛”,并且设立一些关于安全的合理的规则,孩子能够从这个“安全岛”出发去外面探索世界;当遇到危险时,孩子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来获得支持。

  • 成人版:建立你自己的“安全岛”,这个“安全岛”可以是你信任的人,可以是你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可以是你的某种信念。从这个地方出发,你可以去面对任何挑战;当疲倦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补充能量后重新出发。

  • 孩子版:拒绝体罚,因为无效。

  • 成人版: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那不是你应得的。

  • 孩子版:提供可选择的机会。哪怕这个选择很有限,但能够帮助孩子体验到控制感。比如孩子今天在外面玩,身上很脏,睡觉前是一定要洗澡的,那么可以提供的选项就十分有限,可能只有“现在洗”或者“玩一会儿玩具再洗”。但即便只有两个选项,也能达到给孩子提供掌控感的目的。

  • 成人版:要给自己选择。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定义成功。如果在内卷的学习和工作中,已经迷失自己了,要给自己休息的选项,即便只能短暂休息,这也是你的权利,你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

  • 孩子版:如果不是有什么危险或者绝对的必要,不要打扰孩子。要等到孩子自己转移注意力,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自己调节状态的感觉。

  • 成人版:如果不是截止日期迫在眉睫,不做就会失学或者失业,不要打扰自己。给自己机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找到自我调节的那个转折点。

  • 孩子版:建议而不是命令。我们总是以为孩子不会想那么多,让孩子照着自己说的做就行了,他们那么小,什么也不懂。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同样丰富的,只是跟我们的形式不同,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哪怕年纪再小的孩子,都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当我们跟他们沟通时,要用建议的方式,要尊重他们虽然可能不成熟但非常自主的想法。命令的出现,可能会剥夺孩子孕育自我意识的潜力,会让他们在还没来得及向内探索、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时,就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好奇,这实在是太令人悲伤。

  • 成人版:建议而不是命令。不要命令自己、逼迫自己、压抑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想法,长大了同样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更复杂、更混乱、更迷茫,暂时还做不到一些事情,不要贬低自己、放弃自己,建议也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实现的。

  • 孩子版:当孩子的行为变得令人讨厌时,不要责骂,而是可以提议其他的活动,比如当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推搡的时候,可以说:“咱们去荡秋千吧,你看那边没人,现在正是好机会。”这是我觉得非常巧妙的一个方法,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又非常有效地实现了对孩子令人讨厌行为的制止。

  • 成人版:当不接纳自己的时候,不要攻击自己,而是可以主动让自己去体验那些能给自己带来自信和自我接纳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理解和包容。很多人在不接纳自己的时候都喜欢虐待自己,就好像自己不值得休息和享受,只有持续地保持在痛苦状态中,才是合理的,但这只会让对自己的不接纳变得更加恶劣。

  • 孩子版:采用“暂停”和“非惩罚”的方式结束冲突。这是受用终身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尤其是“非惩罚”这个关键词,很多成人在处理冲突的时候,常常会自我攻击、责怪自己,这是一种惩罚,大概率是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遇到冲突的时候,就是被这样对待的。

  • 成人版:一定不要因为任何理由惩罚自己,即使犯错,我们可以承担责任,可以改正错误,但惩罚永远不是你应得的被对待的方式。包括你自己,也没有权利这样对待自己。

这些方法,每一个虽然都是短短几行字,但需要我们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理解和消化,千万不要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以“读完”为学习目标。可以分阶段进行,从这些方法中按照对自己来说的难易程度,从最简单的开始,挑选一个方法,然后带入生活中去感受,循序渐进地将自己感受的范围扩大,直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自然地作出这些反应。

本章我们一起走过了人生的第二年到第三年,我们逐渐有了模糊的记忆,自我开始觉醒,开始有了探索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能力,开始学会说“不”,也开始经历和体验更复杂的情绪和心理过程——羞耻和怀疑。只要稍加引导,我们就能获得巨大的能量来应对新的挑战;即便没有那么幸运,在成人后,我们也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实现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