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在危机、孤独和叛逆的夹缝中,守护自己
在精神的或伦理的态度上可以看清一个人的性格,在这种态度中,他有时会最深刻、最强烈地感到活力和充满生机。在这个时刻,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内心呼唤:“这就是真正的我!”
——威廉·詹姆士《威廉·詹姆士信件》
本书即将进入终章,我们将迎来一次人生的大爆发——青春期,所有潜藏在我们身上的闪光点,或是曾经遗留在我们身上的坑洞,都会在这个阶段被放大。爆发之后,我们会进入一段较长的过渡发展期,“自我”会发生剧烈的重组,这种重组会促使我们从多方面的不成熟走向完全的社会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困难或意外,重组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般可能会有四种重组的结果,分别是同一性早闭——逃避、同一性延缓——叛逆、同一性扩散——迷茫和同一性获得——个性。当然,每个人都可能是不同重组类型在不同比例下的结合体,所以,了解每一个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完整地理解自己经历过的内心风浪。如何在危机、孤独和叛逆的夹缝中守护好自己?这是终章要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 自我统一,修补过去
历史遗留的漏洞
儿童期在11岁左右就结束了,儿童期的终结意味着充满危机的青春期的开始。很多人可能认为11岁还是孩子,但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上各个方面的变化都在提醒我们,成人的世界慢慢逼近了。我们感受到有一种要开始把自己整合起来的必要性,我们开始意识到,在儿童期已经变成什么人和接下来想要成为什么人之间,有了巨大的区别。这种差异性让我们的自我整合变得困难,困难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的变化过程,我们的本能对于任何变化都是警惕的和需要适应的,另一方面是之前的成长经历中的若干阶段中有遗留的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造成整合过程不顺利。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并找到方法补给历史缺失,是这一节的重点。
自我大爆炸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四章分别代表的阶段和核心内容。在表5-1中,我为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我们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大概是进入初中的阶段),我们会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在所处的环境中是什么角色和位置,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参考之前我们是怎样的人。最严重的情况是,之前的四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获得的心理素质可能都是缺乏的。比如我们刚进入初中的新环境时,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没有主见、感受不到价值、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情的,那么当“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开始进入脑海时,我们会突然混乱起来,完全没有头绪,在新环境的刺激下,就会变得不安、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明明这些问题之前就存在,但处于小学阶段时,好像没有发生那么多问题呢?这正是因为我们小学时还处在不太倾向于整合思考的年纪,所以我们也许在某件事情上感受到一些情绪,但不太会把这些事情和自己的人格联想在一起,甚至我们都没有“人格”这个概念。所以,虽然我们也许曾隐隐约约感受到自己对一些事情、一些人或一些情况有不太舒服的感受,但由于无法明确定义,所以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即使可能很早就存在了,但却没有明显地、强烈地表现出来。
表5-1 成长阶段汇总
我出现不适应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我清楚地记得那个画面。当时是初二刚结束,学校突然要做一个快慢分班,把成绩好的学生单独分出来,组成两个新的班级。被从原班级分出去的我,本来应该很高兴,因为这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我却突然变得焦虑和不安,甚至向老师申请是否可以不换班,继续留在原班级进行初三的学习,却遭到了拒绝。第一天去到新班级时,班主任召开了班会,选了几个班干部,组织了一些活动。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班干部在讲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我突然发现,除了学习,自己没有任何其他能展示的地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的脑海里,我把班干部定义为“闪闪发光的人”,但再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竟找不到任何词汇来描述和形容自己。在原来的班级,我是“学习成绩好的人”,但在新班级,所有人成绩都好,因此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亮点。我曾经依赖的光芒突然消失了,而我又发出了“自己是谁”的疑问,却得不到答案,于是,我的自我整合从那个时刻起就暂停了。
按照上面的表格,究竟是之前哪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呢?可以确定的是,肯定不是简单地因为分班或是新班级开班会、组织活动,我的问题才凭空出现,那些事件都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潜伏在我的身体和记忆里,只是后来遇到一些触点才爆发出来。
思维的不成熟性
也许,当我们的思绪回到初中时期,就能想到一些自己不适应的片段或画面,与此同时,也应该对那个时候自己的思维成熟度有点儿印象。我们可能意识到有一些地方不太对劲儿,但自己也很难梳理出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来解释自己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非常正常和合理。青春期阶段,我们可能已经期待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拿主意或者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很多事情也不愿意跟家长分享和讨论,或者家庭也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是我们的大脑离发育完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这个阶段,我们有敏感地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对很多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是异常困难的。
在青春期,我们的思维不成熟具体有哪些表现呢?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总结出了六个特点,大家可以回忆看看自己在青春期的经历符合其中的哪些特点。
- **理想主义和批判性。**由于我们刚从幻想世界切换到现实世界,发现这二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而且自己还要承担很多责任,就很容易在现实状况与理想世界相悖时,进入一种批判状态,比如看父母的很多做法都不顺眼,认为他们是错的,甚至常常用激烈的言语反抗父母的教育。一方面,这样似乎给了自己一种离幻想世界更近的错觉;另一方面,也能够逃避突如-来的很多责任。比如我初中时就读于一所寄宿学校,学校要求所有女生不能留超过耳朵的长发,一律要剪短,因此女生们就经常聚在一起,批判学校的专制。
- **爱争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所以一旦遇到争议话题,就会争论个没完,一定要自己胜出才行。
- **优柔寡断。**青春期时,我们大脑中可能会同时产生很多想法和选择,但是又不具备理智作出选择和决定的策略和能力,就特别容易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比如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朋友叫自己打游戏,作业写不完会挨骂,但游戏很诱人,自己又想玩,很有可能最后是一边打游戏,一边惦记着作业,导致游戏玩不好,作业也没写完。
- **言行不一。**我们爱说大话,但又很难将其实现,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之间是不一致的。比如我上高中时,和旁边的同学组成了环保联盟,坚决不用一次性筷子,一起发誓的时候满是豪言壮语,但还是会常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 **假想观众。**为什么我们在青春期会格外敏感呢?因为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有自己创造出来的、跟自己过不去的假想观众。所谓假想观众,是指自己认为人群中总是有人跟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而这部分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比如我高中时,有一次考砸了,第二天就不想去上课,觉得同学们一定会嘲笑我,结果等我第三天去了学校,除了几个要好的同学问我昨天干吗去了之外,其他人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上没上课。
- **个人神话。**这大概是从青少年时期到长大后,一直伴随着我们的不成熟的思维方式。个人神话是指那些认为“自己是特别的”“自己的经历是独特的”“规则是用来约束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等想法。常见的有出现在感情中的类似想法,比如“没有人像我一样爱我的前任”“我出轨的对象和原因跟其他人不一样”等。
大家曾有过哪些特点呢?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不成熟的思维并不是错误,而是我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的特点,在没有被特别教育的情况下,谁都会有,无一例外,因为这是我们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的表现。这些不成熟的思维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缺失更加敏感,但同时又让我们不具备成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其次,如果这些特点现在还存在,则说明我们的心理成长有一部分还停留在青春期,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解决。所以,当我们说一个成年人不太成熟,还有些幼稚,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和想法大概率符合上面列举的这些特点。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部分的内容多理解自己一点儿。在曾经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犯过什么错误,能够像这样反思当然是好的,但是不要过度否定自己和自我苛责。当我们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时,我们并非在意愿层面不想做得更好,只是我们客观上的能力上是受限的,甚至不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我一直以来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管过去发生了多么糟糕的事情,我们一定都在自我的能力范围内尽力了,而这个标准不是别人可以评价和定义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你自己才可以定义。
发展的过渡期:缝缝补补
成长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们需要通过两个概念来理解。第一个概念是“渐成性原则”,是指任何需要生长的生物都有一个基本方案,这个生物的每个部分都从这个方案中产生,每个部分在某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优势,直到所有的部分都发育完毕,直到进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为止。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都能通过肉眼感受到身体在发生这样的变化,其实我们的心理成长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婴儿期缺乏信任,到长出信任;从幼儿期缺乏主见,到长出主见;从儿童期缺乏价值,到长出价值;从学龄期缺乏自信,到长出自信……我们在这一系列的冲突体验以及克服冲突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一个清晰的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见解,这里引用心理学家玛丽·耶和达的定义。她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环境,表现出某种人格的统一性,并能正确地感知世界和自己。这里面有两个要点:一是我们的自我和环境之间,可以是一种主动的关系,而非被动的关系;二是我们在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相对客观和稳定的。
综上来看,我想对“成长”用通俗的方式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成长是一个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冲突,而我们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决冲突,但难免会遗漏冲突,而最终我们会修补冲突,并形成一套自己的稳定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规则的过程。如果我们认可“终身成长”这个理念,其实我们的成长是应该以实现最终目标为人生意义的,因为我们每一天都在成长,终身成长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态度或者信念,但很多人把成长的结果当成了唯一的意义,比如对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认为只有消除了它们,才能好好生活,但反而因此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中。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听起来是最完美的一种设想,但即便是一个儿童心理专家在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时,也会犯错误,也会遇到毫无头绪的挑战,所以在青春期这个发展过渡期,我们一定会不可避免地要去处理过去的几个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会把这个过程想象成是一个缝缝补补的过程,只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和解决就可以了,而不是要把自己认为糟糕的自我全部丢掉,彻底否定自己。
那么每个阶段可能需要分别做哪些缝补呢?我在表5-2中给大家进行了汇总(这些内容在前四章的内容中都出现过,如果对其中哪个部分更感兴趣,大家可以回到之前的相应章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
看完表格之后,首先我想提醒大家,不要被需要缝补的地方吓到,健康的人格并非等于完美的人格,即使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可以同时有健康的人格。只有那些真正严重阻碍你的特质,才是真的需要花额外的力气去关注和解决的部分。当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时,这个表格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清晰的参考。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清单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另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再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全部了。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这个表格中找到更本质的来源,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去理解来源,然后学会和这个困扰你的来源相处。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工具箱,做好了修补完成的准备,我们才能继续迎接之后的挑战,用完整的自我来体验接下来的生活。
表5-2 阶段任务和未完成的结果
方法工具箱:缝纫机
“缝纫机”,顾名思义,就是把我们之前内心的缺失缝补起来,但这并不是一个小工程。在刚才的表格中,每个心理问题的恢复周期的最小单位是三个月,所以如果决定要改变,至少需要在时间期待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特别说明:本章的方法和前几章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细节,那就是会分成青少年和成人两个版本,原因是读者可能有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也有已经进入成人阶段的,但是处在不同阶段的读者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这里进行特别强调和说明。由于青少年和成人在发展程度上有所区别,所以在应对策略上,有不同的方式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初步评估,见表5-3。
表5-3 初步评估
按照下面的说明分别跳至第二步或第三步:
- 跳至第二步的情况:如果你需要缝补的目标小于或等于三个,且缺失程度打分都不超过3分。
- 跳至第三步的情况:如果你需要缝补的目标超过三个,或者虽然未超过三个,但缺失程度打分一栏中有至少一个目标的打分大于或等于4分。
第二步:缝补计划。
对于每个缝补目标,在之前章节的方法工具箱中已经提供了相应的方法,我总结在表5-4中,方便大家查询。
表5-4 方法工具箱汇总
大家可以根据这个工具箱的总结,按照下面的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缝补计划。
- 从你在第一步列出的目标中,选择一个你最关心的缝补目标,然后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坚持使用这个目标所对应的方法,直到这个目标的缺失程度比之前降低至少1分,那么这个周期就成功了。
- 第二个周期中,你可以选择你在第一步中列出的下一个目标,也可以选择你之前的目标继续缝补,直到缺失程度的分数降低到你的理想程度。
- 这个自我成长的计划可以不用设立最终的目标,因为自我成长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掌握了这些方法带给你的基本逻辑之后,你可以设置更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法。
第三步:心理咨询。
当符合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标准时,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及时的求助,因为越早用咨询的方式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干预,恢复的效率越高,同样的问题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越低。
- 青少年版本:如果未满18岁,心理咨询是一定要得到父母的签字同意的,如果父母支持自己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甚至和自己一起进行家庭咨询,这是最优的方案;如果父母不支持,那么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相关的咨询资源,然后等到自己18岁后再去选择求助的方式。
- 成人版本:在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进行相对长期和稳定的咨询帮助,也许初期需要多尝试几位咨询师才能感受到谁是适合自己的。一旦决定开始咨询,就一定不要期待咨询师有什么神奇的魔法,用一句话的点拨就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好把心理咨询作为自己的一个日常元素去看待,一步步地拆开自己的问题,然后一点点化解掉。这样的效果才是彻底的、根本的、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