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责任感
自由的能力
责任感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更像是学生时期的老师或是工作时期的老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比如老师经常会说“你们要对自己的成绩负责”,老板经常会说“你们在团队中要负起责任”。但事实上,责任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是立下誓言就能实现的,责任感缺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我们逃避面对的心理问题。我们在本章第二节的方法工具箱里提到,真正克服内疚感的方式是做出承担责任的努力,我相信没有谁的人生目标是“我就是要成为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甩锅或逃避之人”,我们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现在大家闭上眼睛想一下,当你想到“我要为我的失误/错误负责”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念头呢?可能是对自己无能的瞧不起,可能是因为恐惧别人的失望评价而逃避,还可能是想赶紧找你依赖的人替你摆平一切……这些就是我们在建立责任感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它们像一层一层的茧缚在我们身上,让人动弹不了。让我们在这一节的内容中甩掉这些包袱,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不负责与渣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负责任的人,并且习惯称他们为“渣男”或“渣女”,似乎给出这样的评价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稍许的安慰,因为他们是犯错的人,是应该承受世俗指责和诟病的人。或者我们自己可能也做过很“渣”的事情,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似乎也会让心情变得轻松,反正破罐子破摔,“我很‘渣’,所以也就无所谓了”。事实上,简单地将不负责和“渣”画上等号,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当我们用“渣”去看待别人的时候,就无法看到一个人的本质,下次还是会看不清对方,犯同样的错误;当我们用“渣”去看待自己的时候,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逃避问题,也就意味着一次又一次地伤害别人,内心同样是煎熬的。
我们究竟是怎样养成的不负责任的习惯呢?大概还是要从那个玩具说起……大家还记得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讲到的那个例子吗?就是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用撒泼打滚来获得玩具的行为—— 一个是觉得大家都在看着,很丢人,于是尴尬地妥协;一个是把孩子转移到没有人围观的地方,坚持陪伴孩子到她能够冷静下来的时候。大家认为哪个孩子更有可能获得责任感呢?答案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个孩子在自己做了过分的事情之后,不仅没有承担任何代价,竟然还得到了奖励,也就是没有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相反,第二个孩子全程需要面对情绪、消化情绪,以及去理解自己为什么被拒绝,还有未来要如何再次应对这样的事件和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
除了上述两种父母的应对方式之外,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另外两种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负责困难的情况。一种是父母会把撒泼打滚的孩子留在原地,头也不回地离开,这种方式也许会起到让孩子停止哭闹的效果,但却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被抛弃感和无助感的种子。孩子会觉得,原来自己做了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时,是可能被丢下的、被抛弃的,一旦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就会进入一种无助状态——我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依附于父母而存在,他们离开了,我什么都不是。在这种状态下,人很难负责,因为负责需要至少我们是有一定自我能量的,一旦没有人可以让自己依赖,那么自己就无法产生能量。比如有些人的恋爱对象频繁更换,一个接着一个,从来不让自己进入空窗期,其实就是一种无法对自己负责的状态,只有让自己在恋爱关系中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才能生活下去,否则自己就什么都不是。
还有一种常见的父母应对方式是,对于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大声呵斥、恶语相向,试图吓唬孩子,从而让孩子断掉不切实际的念头。我印象中有一次在马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儿子可能之前提出了什么过分的要求,妈妈不同意,儿子就一直在撒娇央求妈妈同意。妈妈的回应非常刺耳,当时真的特别想冲上去让她不要这样,但我确实无权过问和干涉,只得作罢。妈妈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爱你了!会非常非常讨厌你!”孩子特别恐慌地说:“不,妈妈是爱我的!是喜欢我的!”但是妈妈可能也是在气头上,就不断咬牙切齿地重复:“不,不喜欢!你给我闭嘴!你越说话我越不喜欢你!”唉,当时我的心真是都要碎了,不管孩子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都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引导。但是在这段情绪的发泄中,这个孩子可能产生了对于不被妈妈喜欢和爱的恐惧感,之后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可能就会把任何会导致这样情况的事情都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压抑所有情绪的人,会怎样呢?——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爱情的三要素是承诺、亲密和激情,缺一不可。每个人在爱情的态度上也许给不同的要素分配的比例是不同的,但每一个要素都是必须存在的,其中承诺就是依赖责任感才能存在的。所以不负责任的人,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渣”。令人迷惑的是,在感情中不负责任的人,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可能完全是另一种状态,比如会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对于自己承担的工作极其上心,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责任是否与核心情绪挂钩。学习和工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刺激到一个人有创伤历史的核心情绪,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挫败经历都是在更早期的时候,在和照料者的互动关系中就已经体验过了。甚至有的人的回避表现会强烈到根本不会让自己开始或进入一段感情,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掉或拒绝潜在的关系,这是一种终极的无法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渣”是一个太过简单的评价,也许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看到“渣”背后隐藏的信息,可以最终找到完整的自己。
负责与独立
独立究竟如何定义呢?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经济独立,也就是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依靠父母的支持。但经济独立仅仅是独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烟雾弹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因为经济上的独立而忽略了心理上的独立。心理独立指的是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而我则将这个稍微有些复杂的心理独立的概念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心理独立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负责的能力。这个负责的能力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可能是在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责任心,这是我们最欠缺的,也是实践起来最难的。
现在的网络平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提升我们学业的、事业的方法论和课程,我们愿意为此而付费,因为它有非常实际的收益和效果,比如学习成绩提升了,或者升职加薪了,所有人都在努力地往经济独立的方向拼命。可是由于缺乏心理独立性,好成绩和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可能一碰就碎,因为我们难免会陷入攀比中,或者是被动地陷入内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把经济独立作为目标,那么就变成了焦虑的温床,时刻处在不安和恐惧中,我认为这样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是社会功能缺失的表现。
很多时候单独讨论心理问题是无力的,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并非完全像现在主流的心理科普一样,都是由于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因素造成的,社会内卷有时候可能是更致命的来源因素。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内卷,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后来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的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将其看作努力的通货膨胀。简单来讲就是,现在什么都要比,不然自己就落后了、吃亏了,所以即使自己已经达到了自己本来设定的目标,也要不停地拼命下去,即使拼命让自己更痛苦了,也没有时间享受获得的果实,也要拼命下去。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一种社会状态呀!
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社会内卷带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现实。我承认在面对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是渺小的,但我不认为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最终要回到下面的问题上——
在社会内卷中,我是否也能实现心理独立?
在社会内卷中,我是否也能为自己尽力而为地负责?
在社会内卷中,我是否也有做出选择的自由?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一直在做心理科普,希望在教育市场众多的类别中为心理学争取一片空间,只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问题,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改变无形的社会内卷做出一些哪怕微小的变化。但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其实也在思考上面的问题,独立确实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能为自己负责的程度也是有限的,但这些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你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一直有在为自己努力,这就足够了。
比如在我成年之前,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家庭暴力,我很想逃离这个不能给我最基本的安全感的家庭,但那个时候的我,完全没有能力独立出去。所幸我的中学是寄宿的,我告诉自己,至少在学校我是安全的。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我正在经历什么,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对自己负责这个概念。表面上看起来,那个年纪的我对于自己的经历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但即使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仍旧认为我有选择和保护自己的权利。比如大部分同学都是一周回一次家,但我会在学校至少坚持两周才回一次家,这样我就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周的生活费坚持两周还挺困难的,但我能够为自己多争取一天的安全时间,就能够多感受一天我在为自己负责的努力。
我非常理解大家在内心有某种缺失的时候,会很希望依赖什么来弥补某种缺失,比如我常常收到女性读者这样的求助,或者在咨询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女性来访者——
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好地生活,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保证自己的生活,工作上也很认真和专业。但一旦开始恋爱,就会从一个“大女人”变成一个黏人的“小女人”,会很不安,总想处处监控对方,对方总是会诧异为什么恋爱后的我和刚认识的时候差距那么大,最后他们总是会因为受不了我的黏人而离开我……
这就像是一个经典的脚本,在很多人身上重复着,也再一次从侧面说明了经济独立和心理独立之间巨大的区别。所以我非常倡导大家在注重经济独立的同时,开始关注心理独立的概念,因为心理独立的能力不只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它也会影响我们经济独立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心理咨询中的体现是最明显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我的真实例子。咨询师一般都会有做个人体验的要求,也就是说咨询师也会有自己的咨询师,所谓“医者不自医”,咨询师在用自己的专业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个人生活同样会遇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自己的咨询师。我在两年的个人体验咨询经历中,非常深刻地体验了心理独立对于经济独立的影响。
在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00元,但我仍旧坚持拿出1000左右的工资用来做咨询,因为我的事业有一个巨大的瓶颈,那就是我没有办法进行团队合作,总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项目是最舒适、最安全的。可是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我自己是无法胜任的,非常需要团队的支持,但我无法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于是求助了咨询师。在大概咨询了一年之后,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团队合作,表面上看起来我是很独立的类型,但深层次原因却恰恰相反,我是害怕依赖团队,然后削弱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寻觅合作伙伴,项目很顺利地越做越大。
我自己的经济独立很早就实现了,比如起初的5000块,虽然挣得不多,但是仍旧能负担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的生活。可是我的心理独立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所以经济上一直无法提升,反过来加重了心理独立的负担;心理上有负担的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我们的潜力会被极大地限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希望大家都能够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独立能力,真正释放自己的潜力,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方法工具箱:不愿意还是没能力
责任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心理概念,因为它和道德可能是有重叠和交集的,所以我们最终需要区分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低责任感究竟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只有区分了这个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责任感。
第一步:区分意愿还是能力。
请用“是”或者“否”回答表3-9的问题,回答完毕后再阅读表格下方的说明。

表3-9 区分意愿还是能力
表格说明:
如果“是”的个数为0,那么说明你想要建立责任感的意愿是非常低的,可能表现为对任何有涉及到责任感的情况都是尽力避免的;如果“是”的个数为1,那么意味着建立责任感的意愿不强,但是有一定的动机表现。这两种情况,需要更多的关注意愿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因为意愿很弱的情况下,能力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如果“是”的个数为2或者3,那么说明想要建立责任感的意愿是较高的,也就是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期待。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责任感仍旧不足,那么说明可能是缺少一些建立责任感的方法,也就是能力层面的问题。
第二步:意愿问题的解决。
如果存在意愿的问题,说明影响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原因藏得比较深,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还没有真正看到问题的根源在哪儿,这个时候是潜意识在替我们做决策。这样的情况会阻碍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发展,因为如果我们很排斥一件事情,那么第一反应大概率是逃避,感到安全的同时,我们也会错失很多机会。比如我之前独立完成项目时感到更安全,推掉了很多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但我也失去了很多在事业上成长的机会,发展得非常缓慢。
不过,与此同时,我也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强制建立责任感,如果现在的你还并未意识到对于建立责任感的迫切需求,也不用勉强自己,因为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的潜意识需要做好让我们面对更多内心深处困扰的准备,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那么逃避是暂时自保的方式,可以继续使用。但如果自己实在逃避了太久,但又无法调整自己的意愿,那么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低责任感、低意愿的背后,可能是有深层原因需要挖掘的,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支持,否则会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第三步:能力问题的解决。
如果意愿足够强烈,只是缺乏能力提升的方法,那么有一个可重复使用的方法推荐给大家,名字叫做“我想想办法”。害怕承担责任或者害怕独立的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反应是无能为力的绝望,总觉得一件事情发生了,就再无回旋的机会,这种绝望感是让人想远离责任感的一个核心原因。那么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是,当你产生绝望感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简单的话,也许就可以扭转乾坤,那就是“我想想办法”。这句话的暗示力量非常强,你甚至未必需要真的想出什么办法,就能够一下子把你从负面的恶性循环里拉回到并非真的绝望的现实中。这短短的几句话可以向你的大脑传递很多信息:
- 别怕,我还在想着你呢……
- 别担心,你是有能力想出办法的……
- 嘿,事情还没结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