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四节 价值感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价值感雏形的形成将成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之前的成长中一系列经历互相影响之后的一个结果。价值感是一个心理学词汇,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说的自信,有价值感可以理解为有自信,而没有价值感可以理解为不自信。为什么把这个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我认为很多人对于自信的理解可能也是模模糊糊的,比如当你被问到“自信是什么”时,你好像很难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总觉得好像就是一种气质,一股劲儿,也许把价值感和自信放在一起解释,会对这个概念更清晰一些,这就是我们在这一节要讨论的主题——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有何意义,那我们所处的人生将会在根本层面上体验到难熬的痛苦,这一切我们仍旧要从它的开端谈起。

无价值感背后的漫长链条

无价值感是认知心理治疗中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另外两个问题不可被爱和无助感,分别对应着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缺失可能带来的问题。无价值感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背后的漫长链条(图3-1)将把我们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涉及的概念串联在一起。先来看主线条,信任感→主见→价值感。只有当我们对生存的世界有最基础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放心地和它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机会建立主见,主见的形成又会促使我们完成更多的任务和目标,从而体验到价值感;反之,如果我们的信任感不足,我们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被这个世界无条件地爱着的,那么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无法形成自己的主见,总是会担心和别人关系的破裂,如履薄冰地生活。如果连基本的生活状态都是紧张的,我们就会排斥去挑战和探索这个世界,回避做很多事情,那价值感就很难建立起来,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在做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和价值。

image-20250908214001782

图3-1 无价值感形成的成长链条

当我们价值感不足的时候,可以先从主线上来找找看,锁定一下主要是信任感还是主见出现了问题,这样就可以继续按图索骥,找到更细分的心理源头定位。然后我们再来看各个分支的线路,当信任感是主要问题时,就可以从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中找方向,并且从之前的内容中定位到相应的概念进行重新阅读,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还有缺失的地方进行重点理解和解决,其他路径同理。

如果你发现多个元素都亮起了红灯,这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合理的情况,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心理结构各个部分都是互相链接和影响的,可能有些地方通畅,有些地方堵塞。我们只需要找到对我们自己来说最关键的节点,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修复即可,这里给大家提供两个路径来进行修复。

路径一:捷径。

如果当下的心理状态是焦急的,那么就可以找链条中靠后的因素来进行解决,这样对我们的改变速度是最快的。比如在我对照上面的框架图进行分析后发现,导致我的价值感较低的细分因素中,有分裂感、羞耻感和内疚感,其中靠后的是内疚感,那么我就优先从内疚感入手来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捷径”顾名思义,它肯定是漏掉了一些环节,所以给我们带来的改变虽然快,但是治标不治本。它可以让你短时间内调整情绪,但过一段时间它还会再来,因为这个链条中更靠前的问题还未解决,所以运行一段时间,后面的路还是会堵塞,对我们造成困扰。

路径二:从头开始。

如果当下的心理状态还算平稳,或者处在捷径方法奏效后的平静期,我们还是要更多地使用路径二来帮助自己进行彻底的改变。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代表着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是一种生活状态,所以也不用着急。改变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结果和目标,它更像是我们跟自己相处的一种方法。比如对我来说,刚才提到除了内疚感,比较靠前的还有分裂感和羞耻感,这些是解决起来需要更深入更有耐心的。那么我平时就会比较关注这两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如果遇到可以帮助我更理解自己的内容,我就会重点学习和消化,慢慢抚平分裂感和羞耻感带来的负面体验,但我建议进行这个过程的方式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一点一点地去回溯和治愈,因为我们在看自己的问题时,是有盲区的,哪怕是新的知识,也会习惯性地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进行消化,最终可能又变成了之前不良的自我保护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第三只眼”来看到自己的盲区,否则就只是在自己封闭的小世界里打转。

被世俗标准干扰的价值感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感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成人后我们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其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影响最为致命。由于原始价值感的缺乏,我们会很容易接受强塞给我们的观点,认为有钱、有颜、有权才是有价值感的象征,因为这些规则简单粗暴,很容易让我们在迷茫中抓到救命稻草,然后心无旁骛地向目标冲刺。可是这种冲刺不仅不会让我们建立真正的价值感,还会一点一点摧毁和瓦解我们价值感的根基,冒充者综合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冒充者综合征,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保琳和苏珊娜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起初多在女性身上表现,原因就是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女性的价值感在各个文化里都是被打压的,所以原始的核心价值感在几代人身上都是缺失的,但没有价值感也并不妨碍一个人努力和坚持的能力,所以成人后很多女性也会取得世俗上的成功。可由于缺乏核心价值感,这种成就是没有办法真正内化到心里的,因为没有载体来承载世俗成就,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消化这种成就感。

如果我们在四五岁的阶段,很幸运地建立了价值感,那这种价值感会指导我们之后的行为,我们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动机出发来完成某种潜能的释放,比如因为热爱体育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热爱画画就自己拿起画笔或者开心地上课外的画画班,等等。不管最后的成绩如何,做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且在价值感的驱使之下,我们也的确更有可能付出努力去精进我们感兴趣的技能和爱好。这种习惯之后会跟随我们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面对专业,我们会有自己的态度;面对工作,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专业或工作本身带来的期待和要求会和我们自身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但是在价值感的守护下,我们能够承受一定的对抗和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我们的价值感。也许有更好的视野等着我们去吸收,也许有糟糕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挑战,但我们和外界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会被动地接受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枷锁。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开始大学生活或者开始工作的时候,自己遇到过哪些挑战?在遇到挑战的那一刻,自己受到过怎样的冲击?大家是否能感觉到自己心里有一股力量在和这些挑战或者冲击发生对抗?如果你能感受到这种力量,那么可以为你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比如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摆脱了高中什么都需要靠背的学习经历,以为大学可以更开放,让自己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但结果到了大学,每堂课仍旧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多。我就开始与上课对抗,但我知道我反感的并不是上课,反而我有非常大的好奇心从课堂上吸收知识和观点,只是我感受不到我想要的价值感。我希望可以在课上提出问题,可以从老师那里听到我从没想到过的观点,但这些都很少实现。那么渴望有质量的互动和交流,就是我自己的价值感如何能够建立得更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既然在校内无法实现这个价值感,我开始在校外寻找,我找到一家留学教育机构做外籍老师的助教,结识了很多对各种文化都有包容性,并且愿意通过深入沟通建立关系的朋友,那是我第一次开始体验到价值感。我经常和那些朋友在咖啡馆一坐就是一天,聊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内心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这也是我后来更坚定地选择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个因素。所以大家一定要警惕世俗价值观的非良性诱惑,我们需要钱,也可以在乎我们的外形,努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把这些就当成是自己价值感的全部。因为它们是空中楼阁,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获得了这些东西如何让它们为你自己真正的目标服务,你就会再次陷入迷茫,这种迷茫会架空你的自我,内心越发被掏空,成为一具空壳。

方法工具箱:重塑价值感

价值感的重塑将成为本书的一个里程碑,它是我们从儿童开始向成人过渡的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必需品,也是我们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搭建的一个桥梁和通道。当作为儿童的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推入成人世界的时候,我们身体中孩子的部分还会一直保留着。所以当我们在生理上已经是成人的情况下,如果感受到自己的不成熟和稚气,并且这部分的自己总是带来生活和人际上的困扰,那么我们多半需要关注一下自己的价值感是否明确和完整,否则就会一直稀里糊涂地度过浑浑噩噩的生活。

第一步:心理意识准备。

一定要先建立的一个意识是,价值感无法通过一个什么技巧或者什么外在的奖励就神奇般地获得了,然后再也不会离开你。往往让你越快体验到价值感的事物,也是越容易让你失去价值感的。比如考了好成绩获得了价值感之后,没多久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殆尽,需要下一次的好成绩来“续命”。连续好几次好成绩带来的价值感,在偶尔一次考砸的情况下,就可能会被全盘抵消。再比如涨薪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感,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涨薪这个消息传到你耳朵里的瞬间,你是最有价值感的,但用不了多久,你就又会回到这件事情也没什么特别的状态中。好的心理方法往往是给你带来启发和方向的,但并不能立即解决当下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了魔法,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我们也不要带着这样的幻想看待自己的问题,不然我们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大到你无法再迈出下一步。

要做的准备是,将价值感的建立作为一个人生课题,有灵感了就多关注一下,疲惫或者遇到太大的困难时就歇一歇。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自己都不配去做任何事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句在做本书方法练习时很重要的话——

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糟糕,你都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做事的权利。

第二步:记录价值感闪现时刻。

参考“被世俗标准干扰的价值感”这个标题下提到的对价值感出现时刻的定位描述,一定是感受到你心里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你产生了反抗或者想要挑战的冲动或想法,那么这个时刻就是你的价值感的闪现时刻,一定要把它们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要写明时间、地点、场景,以及最重要的——什么让你产生了想要反抗或者挑战的冲动或想法。比如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心理测量的课上,突然觉得学的东西根本毫无用处,我不想计算测量的精确性,我想拿着这些测试的问题去和我真正在乎的人去讨论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三步:注入价值感事件。

在第二步中,如果积累的价值感闪现时刻足够多,那么你会慢慢感受到自己价值感的轮廓,然后按照这个轮廓(哪怕是个模糊的轮廓)的指引,逐渐在你的生活中注入价值感事件。为什么是“注入”呢?首先一定要慢慢来,不能太过挑战你本来的做事方式,否则你会比较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其次,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和你本来的生活习惯相差太多,不要逼迫自己去做太过超出舒适圈的事情,这样的价值感事件才能和你本来的生活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不容易出现排异反应。

接着,如果第二步的例子中的时刻总是频繁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么我至少需要和身边的人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我期待的深入交流和沟通。但肯定不能到处找人开始尝试,因为大幅度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多半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安和焦虑中,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我选择了当时和我最亲近的室友,平时我俩嘻嘻哈哈的,很少聊心理层面的事情,但有一天她回到宿舍,脸色特别不好,说自己和男朋友分手了,特别难过。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就会拍拍她来安慰一下,但我决定按我心里真正想要沟通的方式来安慰她。于是我问了一下事情的发生原因,并且帮她分析了一下情况,她也发问了很多很难回答的问题,我都努力去回应她。结果从那次开始,我们的关系从精神上更亲近了,是和之前不一样的感觉,好像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结感和意义感。后来,我就成了同学圈子里的知心姐姐,同学们遇到问题都喜欢来找我开导和解决,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情才发现,原来心理咨询早就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那是我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到语言对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有多强大。用对话去帮助一个人解决问题,就是我当时体验到的价值感,也是我再也没有动摇过的职业选择。

本章描述的年龄阶段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小高潮,它赋予了我们定义自己的权利和力量,让我们在层出不穷的挑战中幸存下来。如果很不幸,没能在第一个小高潮中获得原始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即使成人,我们依然可以回到当初暂停的位置,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可以用我们真正的意愿来实现价值感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