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第四章 第二节 行动

第二节 行动

为什么我们讨厌努力

曾经“努力”是一个备受推崇的特点,是一种夸奖和赞扬,但现在“努力”却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或者带有讽刺的评价。很多人都会倾向于在人前营造一种不在乎努力,甚至鄙视努力的形象,这种风气导致很多真的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只能偷偷努力,来避开这种很难对抗的社交压力。这种压力大体来自两种原因,一种是我们对于智商和天赋过高的追捧,认为它们是比努力和坚持更值得追求的特质;还有一种原因是我们很害怕即使努力了结果还是失败的挫败感和羞耻感。我们要让努力再次以它本来的样子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它不应该是一个被嫌弃的品质,而是我们在想要实现的人生目标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装备。没有这个装备,我们就会患上一种叫做“拖延症”的现代病,导致我们的人生目标一拖再拖。很多人曾经在学生时代回忆起来是非常自律和刻苦的,好像拖延症是成年后随着事情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才出现的问题,但事实上,拖延症一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一旦人生阶段进入相对更自由、没有外在紧密监督的时期,拖延症的隐患就会爆发出来。这个隐患在成长阶段的表现可能是缺失两个重要的伙伴——兴趣伙伴和动物伙伴。

兴趣伙伴

多维度的自我,就必然带来多维度的人生乐趣,“兴趣班”这种课外活动形式在小学是最为盛行的(而现在开始参加兴趣班的年纪是越来越早了)。我们大部分的自我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下形成的,兴趣会成为我们的自我相对自由的一种延伸。如果你有选择兴趣的权力,自我的形态就会更丰富些;但如果连兴趣都是被安排的、被强迫的,孩子将进入一种无处可逃的困境。

大家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什么兴趣是可以成为自己的伙伴吗?我小时候很喜欢画桌游的地图,一张A4纸不够,就需要把好几张纸拼在一起,画好了之后就自己玩。这是我在小时候遇到烦心事儿来安慰自己的方式,但只能偷偷画,因为父母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儿,其他的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但兴趣伙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同时肩负着给孩子提供自我发展和安全感两种重要的职能,尤其有很多孩子是偏回避型的人格,可能没有办法用外露的语言沟通来表达很多内心的想法,但他们仍旧是需要一个通道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的,那么拥有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我到现在也很喜欢一个人玩桌游,游戏的竞技性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融入到一个画质精美的桌游棋盘中,摆弄各种人物和零件,是最能释放情绪的部分。我身边有一个回避型的男性好朋友,平时有很多沟通,但当他真的碰到比较大的情绪问题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带着自己的篮球去球场和陌生人打篮球。篮球就是他的伙伴,他不止一次跟我表达过他对篮球的拟人态度。让他真正和篮球成为如此信任的伙伴,也是因为初中时家庭曾经出现过的一次经济危机,中午饭常常没有着落,为了不让身边的同学发觉,自己就会去球场打球,他很感谢篮球陪伴他度过了那段很辛苦、也很无助的人生阶段。

兴趣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程度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是属于我们的,不像是真正的人际关系,总是多多少少要担心被抛弃和对方可能会离开的可能性。所以兴趣伙伴是一种终极的安全感伙伴——你有绝对的话语权,也有绝对的支配自由。

当我们长大后,似乎忘记了这种本能,淹没在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中,所谓的兴趣也不是真正的伙伴,只是打发时间的工具。真正的兴趣伙伴是可以让你跟自己有一个相处和对话的时间,给到你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掏空你、让你持续地逃避现实、让你上瘾无法自拔的消耗品。如何判断一个兴趣是不是你的伙伴呢?很简单,你只需要在做完一个兴趣后感受一下自己的状态是放松的、充实的还是空虚的、焦虑的就可以了。如果是前者,恭喜你,有一个一直陪伴你的兴趣伙伴;如果是后者,也不用担心,我们最后的方法工具箱将带大家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可以完全信任的兴趣伙伴。

动物伙伴

大家还记得自己在小学的阶段有养过什么小动物作为宠物吗?动物伙伴在儿童的人格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经常被忽略。动物伙伴会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产生影响,并且对孩子获得勤奋的技能非常有帮助。儿童很容易和动物建立信任型依恋,进而转化为对儿童的情感支持,这样的关系还能伴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会承担和照顾他人,慢慢地完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知方式向更社会化的互动方式转变。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养过小猫,还有小鸡和小鸭,其实我最想养的是小狗,但是父母以不好打扫卫生为由拒绝了,退而求其次,我选择了其他更容易打理的小动物。虽然当时和这些小动物共同生活的经历给了我很多情感上的支持,但对我影响最大的动物伙伴还是狗,这个心愿在我独立生活之后终于实现了。所以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动物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和不同动物之间的联结感是不同的。如果童年时期缺少这个部分的话,自己开始独立生活之后,我是非常推荐把这个需求补充上的,尤其是对于在安全感、信任感方面有缺失的人来说。

相比于兴趣伙伴,动物伙伴更加接近人际关系的模式,所以是一种逐渐递进的人际互动练习。很多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很自然地拥有了近距离和多人人际互动的经历和经验,但在这种关系中,往往最小的孩子也是很难得到人际练习的,往往是变成了整个大家庭的关注的重心,不容易发展出同理心和责任心。尤其是对于我所处的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因为响应计划生育的号召,所以当时独生子女居多,就更加没有早期的亲密人际关系的练习机会。而动物伙伴就可以非常完美地补充这个空白,一方面动物的响应往往是及时、充分的;另一方面,与人类相比,在保证安全接触的情况下,被小动物造成心理伤害的概率是更小的,所以拥有动物伙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体验和理解伙伴关系的方式。

相比于人类,由于动物的生命周期更短,所以父母有更多的机会来教育孩子人生不同阶段的一些道理和体验。比如我之前关注的一个柴犬视频博主,她和老公养了两只柴犬,四口之家在一起相处了很多年,然后迎来了夫妻二人的第一个小宝贝,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俩很注重在孩子和小狗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不能随意打骂小狗,要平等地看待它们的生命,于是教会了孩子如何尊重生命。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会把遛狗、喂食等照顾小狗的责任慢慢教给孩子,孩子肯定会有犯懒、偷懒的时候。那么家长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他们会让孩子看到如果小狗没有被按时喂饭,会饿得转圈圈,它们由于没有能力自己找到食物,所以我们是它们的依靠,于是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理解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这里面会有辛苦的时候,也会有看到它们吃饱饭开心地过来求抚摸的时候,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完整地经历责任感的建立过程。与此同时,当孩子对于动物伙伴来说充当父母角色的时候,那么他们也就更容易理解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除了上面提到的尊重、责任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在动物伙伴关系中可以让孩子来学习和体验的,那就是死亡。比如小鸡、小鸭、金鱼等,初期养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没有经验,让它们过早地离开世界,这个时候孩子就有机会经历和面对死亡。不要把死亡看作非常可怕的事情,及时地让孩子感受到生命周期,能够让他们更早地建立对人生完整的基础认识。总之,在动物伙伴的关系中,有很多教育素材可以使用,比如孩子可能更喜欢两个动物伙伴中的一个,或者孩子的动物伙伴可能跟父母的关系更好,等等,都可以和孩子讨论相应的情绪概念,比如偏爱啊、公平啊、嫉妒心啊,等等。这是一个可以在安全的氛围和环境里,让孩子体验一些有挑战的、复杂的心理概念的难得的机会,之后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真实的类似体验时,大脑已经有了应对经验,更不容易因为不知所措造成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

拖延症的前世今生

成年后突然出现的拖延症,往往并不是意外,一般来讲都是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就是完成发展出勤奋特质的任务,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经历拖延症的困扰,那么要好好回顾一下小学阶段的经历,然后找到解锁的线索。

拖延症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在预料结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推迟的一种行为。所以这里面有两个要素需要关注,那就是有害和推迟。常见的原因有三:

  1. 第一, 童年父母教养方式不健康,过于苛责的管教让你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满足原始需求的能力)大大下降,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所以成人独立后会用拖延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缺失的即时满足感。比如,我现在一定要看电影,我现在一定要玩游戏,我现在一定要吃点东西等“我现在一定要爽一下”的模式。
  2. 第二, 怕失败。人都是善于自我欺骗的动物,明知自己能力有限,但是只要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放在沙子里似乎就可以不用承认自己有限的能力。拖延就是这堆沙子,我不做,那就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我能力差了,所以能拖多久拖多久。
  3. 第三, 全或无思维。一件事情除非认为自己可以完美完成,否则就不做,绝对不能忍受一件事情做出来的结果是有瑕疵的,是不够好的。

而这三个原因,都是在小学阶段应该重点开始关注的三个重要问题:

  • 父母是用怎样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来教育自己的?
  • 自己在失败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和自己一起应对解决的?
  • 全或无的思维是否在这个阶段就已形成?

如果这些答案确实都指向了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那么就找到了拖延症的源头。找到之后然后再回到现在,审视一下当下的自己:

  • 如果把自己比作自己的父母,你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哪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
  • 在现在的学业或者事业上,如果遇到了失败和挫折,是如何对待自己,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 现在是否有全或无思维?

将上述的两个阶段的三个问题进行对比,是否发现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性呢?很多人会说讨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但后来惊讶地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他们。原因就在于,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心智还比较稚嫩,所以会把父母当作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们,都会被我们合理化,并作为最正确的参考。哪怕我们心里知道是不对的,但我们也没有办法用对抗的方式和他们对立起来,因为相比于完全失去父母,有一对糟糕的父母是更好的选择,否则我们很难真的生存下来,我们会担心父母会不会抛弃自己、会不会不爱自己、会不会更加严厉地责罚自己?生存的担心,本质上就是对死亡的担心,这里的死亡并不是肉体上的,而是一种自我消失的象征。为了不去思考这个可怕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用屈服的方式来获得眼前片刻的安宁,保持和父母并不那么满意的关系,因为和父母联结的中断,就像是面对死亡一样令人恐惧。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把它放在更透明的空间里进行审视,逃避终究只是锻造了更厚的城墙,而不能消灭心魔。对于死亡,我们应该“敬畏”,但不该“畏惧”。死亡是一个在目前的科技发展阶段一定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件,而“我们都会死”也许是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唯一绝对公平的事情。单凭这一点,死亡就值得敬畏。但是大家对于死亡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害怕,这畏惧让我们逃避对死亡的思考。很多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便产生在这无休止的“畏惧死亡”当中。死亡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那么持续性地抗拒和回避其实就是把整个人生变成了一场“拖延”。死亡的象征意义可能是你的焦虑、你的深层次的恐惧、你的羞耻感,也就是一切会让你产生精神上的濒死感、窒息感,但你不想面对的那些感受,拖延到底是为了拖什么呢?就是为了拖这些。

方法工具箱:活力重组

如何召回我们的勤奋活力,结束不断被消耗的状态呢?一套活力重组教程就可以。它模拟了我们最初获得勤奋技能的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帮助我们激活沉睡的勤奋特质。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也可以根据你现在的情况,选择更容易入手的方式进行。

第一步:发展一种兴趣成为你的伙伴。

你可以从你童年的回忆中或者现在的感受中寻找那个属于你的兴趣伙伴,把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和你哪怕只有一点点关系的,甚至只是闪过你脑海的一个关于兴趣的想法列成一个清单。然后从中选定你接下来要培养的一个或者若干个兴趣,当有一个兴趣能够让你产生陪伴感、支持感、安慰感时,那么它就是你的兴趣伙伴了。不用一开始就选定某一个兴趣,非它不可,你可以在后面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它和你的关系,不合适就进行更换,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第二步:发展一个有生命形态的伙伴。

参考第一步的方法,列出一个你想要接触的生命形态的清单,可以是植物、动物,任何有生命体的都可以。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清单中选取一个最适合你现在状态的生命伙伴,在你的想象中,当你想到这个生命伙伴,你的生活就多了活力、希望感和期待感的时候,那么它就是你的生命伙伴了。

不过不同于兴趣伙伴,在选择生命伙伴时,可能尝试和更换的自由度没有那么高,因为对于有生命体的伙伴,你要担负的责任是更大更重的,比如如果养了某种动物作为宠物,遗弃可能是一个要想在前面的问题。所以在这一步中需要有一个额外的生命保障卡,来确保一旦自己和这个生命伙伴是不合适的,那么要有很妥善的处理,并根据表4-2的生命保障卡中的内容进行提前的准备,你也可以添加任何你认为有必要的生命保障内容。

表4--2 生命保障卡

除此之外,在开始和一个生命伙伴相处之前,可以先了解和学习一下这个生命体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其他人和他们相处的经验和攻略。

第三步:为自己撰写墓志铭。

哪怕死亡离我们还很远,也请你试着为自己撰写一个墓志铭。如果你明天就消失了,那来缅怀你的世人到底能从你的墓碑上看到什么呢?你这一生有什么成就呢?值得后人怀念你的地方呢?你可以写任何你想为这个世界留下的内容,它可能随着你的年龄和心境会发生变化,但请你一定要自由地书写,并在脑海中置身于那个缅怀的场景,去感受你想给这个世界或者还惦记你的人,甚至哪怕是陌生人,留下的关于你的表达。

我第一次写墓志铭是我在2014年申请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时,那也是我第一次用墓志铭的方式来审视我接下来要走的人生。我个人文书里其他的内容我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开头的第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我的墓志铭(2014~2021):葬在这里的人为中国的心理咨询事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在历史中留下痕迹。

7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我一直用这个墓志铭指引我的方向,为这个职业能够成为像医生和律师一样的规范化社会职业努力和坚持着,现在已经帮助越来越多的心理专业的从业者真正进入了专业的心理行业。现在我第一次在本书中修改这个墓志铭,因为随着我在这个行业中工作的深入,我的方向更清晰了,也更加笃定了,我希望这个更新后的墓志铭能继续给我指引方向,带我继续义无-反顾地走进接下来的人生——

我的墓志铭(2021~):葬在这里的人,为中国的心理健康社会化的功能完善和发展,一生努力着。

现在是你的墓志铭时刻了,它会是怎样的表达呢?如果你计划尝试这个步骤,请一定把它写在对你来说不会忘记查看的地方。也许它会和你的兴趣伙伴、生命伙伴一起,陪伴你接下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