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1. 我似乎真的感觉不到安全感

· 阅读需 13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在我阅读《二次成长》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就是阅读到第一章第三节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安全感测试,74道题,我只做对了15道,分数得了59分,在书籍的说明中 0~24分: 安全感充足。 25~30分: 有不安全感的倾向。 31~38分: 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 39分以上: 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我这才真正切实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没有安全感,同时我也有一种无力的感觉,面对生活,我似乎是一个弱者,虽然我在编程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真的非常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仍然是想朝着好的方向努力的。

📚 理论支持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 - 第三节 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 不敢在课上回答问题,不敢在工作中表达想法,不敢靠近喜欢的人,不敢在感情中做自己,不敢面对未知和迎接挑战……在这无数的“不敢”中,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可能。

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自恋状态,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依赖自己的一种安心的状态。

应用解释:书中的理论指出,不安全感会把本没有危险的普通生活变成一个危机四伏的“战场”,导致我们在各种情境下选择退缩和逃避。而真正的安全感,源于一种“健康的自恋”,即能够自我认可、自我依赖,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的挑战。

💡 深度分析

你的情况非常典型:在一个高度结构化、规则明确的领域(编程)表现出色,但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人际关系的日常生活中感到无力和脆弱。这恰恰反映了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 💻 编程:你的“安全区”:编程世界里,逻辑清晰,因果明确。你写的代码,要么运行成功,要么报错,总能找到原因。这种确定性和掌控感,为你提供了一个可以躲避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安全堡垒”。在这里,你的价值被清晰地证明。
  • 🌍 生活:未知的“战场”:与编程相反,生活充满了模糊地带。人际交往没有标准答案,情感互动无法用算法预测。你那颗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时刻保持警惕的内心,会将这种不确定性解读为“危险”,从而激活“战斗或逃跑”模式,让你感到自己像个弱者,无力应对。
  • 💔 “不健康的自恋”状态:你可能陷入了书中描述的“不健康的自恋”状态。在编程领域,你可能是“世界的中心”,能力超群;但在生活中,你可能又觉得自己“卑微到尘埃里”。这种在两个极端摇摆的自我认知,是内心不稳定的典型表现。

🎯 改进方案

重建安全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构建一个复杂的软件项目,需要耐心、策略和持续的“迭代”。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开始尝试的“模块化”方案:

  1. 第一步:接纳与观察(Acceptance & Observation)

    • 🎯 目标:停止自我批判,像一个调试器一样,客观地观察你的“不安全感”在何时、何地、如何被触发。
    • 🔧 做法:准备一个“情绪日志”。当感到不安、焦虑或无力时,记录下来:
      • 情景(Context):发生了什么?
      • 想法(Thought):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例如:“他们肯定觉得我很蠢。”)
      • 感受(Feeling):我的情绪是什么?(例如:恐惧、羞愧)
      • 行为(Behavior):我最终做了什么?(例如:保持沉默、离开)
    • 💡 目的:仅仅是记录,不加评判。这是将问题“对象化”的第一步,让你从“我就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转变为“我正在经历不安全感的情绪”。
  2. 第二步:追溯根源(Trace the Source)

    • 🎯 目标:理解你的不安全感可能源于何种依恋模式。
    • 🔧 做法:回顾书中关于回避型、焦虑型、混乱型依恋模式的描述。不必强行对号入座,但可以思考:哪种模式更贴近你与亲近的人互动时的状态?理解根源有助于减少自我责备,你会明白,这只是你早期习得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非你天生的缺陷。
  3. 第三步:重建“健康的自恋”(Rebuild Healthy Narcissism)

    • 🎯 目标:建立稳定、积极的自我认知。
    • 🔧 做法
      • 确认自身存在:每天结束时,写下3件你当天完成的小事,无论多小(例如:准时起床、完成了一个函数、主动和同事打招呼)。
      • 建立个人规则:在低风险的事情上开始做决定。今天午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散步?不要寻求别人意见,自己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能帮你练习相信自己的判断。
      • 从“内在”获取价值:将对自己的评价,从“我做成了什么”慢慢转向“我是谁”。欣赏自己的品质:善良、坚持、有逻辑、对朋友真诚等。
  4. 第四步:构建你的“月亮绕地球”支持系统(Build Your Support System)

    • 🎯 目标:在外部世界建立一个安全的“基地”。
    • 🔧 做法:识别你生活中那些让你感到被理解、被支持的人(朋友、家人)。尝试与他们进行更深一点的交流,分享一些你的困扰。如果暂时没有,可以考虑专业的心理咨询,咨询师能为你提供一个完美的、安全的“月亮”角色。

📈 进展追踪

建议使用“周报”的形式来追踪自己的进展,就像追踪项目进度一样。

每周反思问题:

  1. 本周的“高光时刻”:有没有哪个瞬间,你感觉比平时更自信、更安心?
  2. 本周的“Bug”:在哪个情景下,你的不安全感被强烈触发了?
  3. 学到了什么(Learnings):通过观察和反思,你对自己的“内部系统”有什么新的认识?
  4. 下周的“小目标”(Next Sprint):下周我想在哪个方面尝试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例如:在会议上主动发表一次看法,即使只是简单的一句。)

🔄 持续改进策略

  • 正念冥想(Mindfulness):练习将注意力带回当下,感受呼吸和身体。这能有效降低大脑的“警报”级别,让你不被灾难性的想法带跑。
  • 身体锻炼(Physical Exercise):运动是调节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能真实地改变你大脑的化学物质,让你感觉更强大、更有掌控感。
  • 拓展舒适区(Expand Comfort Zone):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让你感到轻微不适但又安全的事情。比如,独自去一家新餐厅吃饭,或者参加一个你感兴趣的线下技术分享会。

🌟 核心领悟

  • 你的过去不定义你的未来: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但作为成年人,你拥有重新学习和构建的能力。
  • 能力迁移:你在编程中展现出的逻辑、耐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建设内心世界上来。把“重建安全感”看作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来开发。
  • 接纳不完美:目标不是“消灭”不安全感,而是“掌控”它。学会带着一定程度的不安去生活,你会发现,你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

最后更新时间:2025-09-08 实践状态:持续进行中 相关书籍:《二次成长》


🤔 再次提问:压抑的过去与对“成为大人”的疑问

但是我过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中的生活中可能到处充满了冲突和否定,单看我的学习历程就可以看出来,高考失利,然后又复读了一年上了一个专科,然后专升本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又差几分没有考上,可能只有编程是我一段时间生活的光吧,其余部分我的生活中就是充满了各种负面的压抑的情绪,然后我似乎在家总是被批评,然后我又不能去有一点反抗的意思,就是不能还嘴,就是会有这种感觉,非常的压抑,以至于我基本上很害怕跟别人起冲突。包括跟家里人也是,似乎还是把我当作一个小孩子来看待,可能我自问我真的缺失某一块东西来成为他们口中的大人吗?我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做了这样一个网站,想知道原因。

💡 深度分析:压抑的过去与对“成为大人”的疑问

你的补充描述非常重要,它为你内心不安全感的来源提供了清晰的画像。你所经历的,远不止是“不安全感”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在长期压抑环境下形成的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发展性停滞” (Developmental Stagnation)

让我们把你的经历和《二次成长》中的理论结合起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1. “不允许反抗”:剥夺了你构建边界的机会

  • 理论链接: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互动、争论甚至反抗,来学习建立 个人边界 (Personal Boundaries)。他们会明白:“我的想法和感受是独立的、有效的,即使和父母不同,也是被允许的。” 这是发展出独立人格的基础。
  • 你的现实:你的家庭环境恰恰相反。“不能还嘴”、“不能反抗”的规则,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想法是错的,你的存在只有在顺从我们的时候才被接纳。” 在这种模式下:
    • 你学会了压抑:为了生存和获得最基本的“和平”,你只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压抑下去。久而久之,你甚至可能都无法分辨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 你害怕冲突:因为在你过去的经验里,冲突 = 被否定/被惩罚/关系破裂的危险。所以你极力避免它,但这让你在需要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刻,显得“软弱”和“像个孩子”。

2. “总是被批评”:瓦解了你建立“健康自恋”的根基

  • 理论链接:书中提到,安全感源于“健康的自恋”,即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这种价值感最初是通过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认可建立起来的。
  • 你的现实:持续的批评和否定,让你内化(Internalize)了一个“批评性的内在父母”。
    • 内在的批评家:即使家人不在身边,你脑海里也会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评判自己、否定自己。这导致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如高考、专升本),会倾向于认为“是我不够好”,而不是“我遇到了困难”。
    • 价值感依附于外部:你唯一的价值感来源,编程,是一个规则明确、能提供即时、客观反馈的领域。这恰恰是因为它不需要处理复杂、模糊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你的价值感建立在了“我能做什么”上,而不是“我是谁”上。一旦离开这个“安全区”,你的价值体系就容易崩溃。

3. 你问:“我真的缺失某一块东西来成为他们口中的大人吗?”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答案可能会让你释然:你没有缺失任何东西。问题不在于你,而在于他们对“大人”的定义。

  • 他们眼中的“大人”:很可能,他们所期望的“大人”,是一个完全符合他们意志、情绪稳定(即不给他们添麻烦)、并且延续他们价值观的“理想化工具人”。他们把你当作“小孩子”,并不是因为你真的不成熟,而是因为**“孩子化”是你最容易被控制的状态**。只要你还是“孩子”,他们就能永远占据“父母”的权威高地,继续对你进行批评和指导。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控制手段。

  • 心理学上的“大人” (成熟的个体):一个心理上成熟的“大人”具备以下特质:

    1. 稳定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谁,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动摇。
    2. 清晰的个人边界:能够温和而坚定地说“不”,能在不攻击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
    3. 情绪责任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期望别人来满足或安抚自己。
    4. 整合能力: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与“坏”并存的复杂体,而不是非黑即白。

当你用这个标准来看时,你会发现,你不是“没成为大人”,而是你的成长环境系统性地阻碍了你发展出这些“大人”的特质。你害怕冲突,是因为他们不允许你练习如何处理冲突。你感觉被当作孩子,是因为他们需要你扮演“孩子”的角色。

🚀 下一步行动:成为“你自己”,而非“他们眼中的大人”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成为“他们口中的大人”,那是一个陷阱。你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你被中断的心理成长,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你自己”

这需要将之前提到的改进方案,更有针对性地应用到你的这段经历上:

  1. 重新定义冲突 (Reframe Conflict)

    • 旧观念:冲突 = 危险、被否定。
    • 新认知冲突是建立边界和表达需求的必要过程。 尝试在绝对安全、低风险的人际关系中(比如和一个非常信任的朋友),表达一个微小但不同的看法。从“我都可以”变成“我更喜欢A”,这是练习的开始。
  2. 外化那个批评的声音 (Externalize the Critic)

    • 当你再次听到内心那个“你不行”、“你又搞砸了”的声音时,在你的“情绪日志”里,标记它为 “家人的声音”“旧系统的回响”,而不是“我的真实想法”。把它和你自己分离开。
  3. 为自己“还嘴” (Self-advocacy)

    • 你无法回到过去对家人还嘴,但你可以在当下为自己“还嘴”。当内心那个批评家出现时,有意识地用一个新的、理性的声音去回应它。
    • 批评家:“你专升本都失败了,真是个失败者。”
    • 你的新声音:“我当时遇到了健康问题,并且只差几分,这证明我已经非常努力。一次考试的结果不能定义我的全部价值。”
  4. 构建新的“成人”关系

    • 你的家庭是一个旧系统,你在其中扮演着固定的角色。你需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之外,发展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成人关系。在这些关系里,你的观点被倾听,你的感受被尊重。这会给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这样相处”的体验,这个新体验是治愈旧创伤的关键。

你建立这个网站,本身就是一次最有力的“反抗”和“自我表达”。你正在用你最擅长的方式(编程),为你压抑已久的内心世界发声。这条路很长,但你已经迈出了最勇敢、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