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 篇博文 含有标签「心理成长」

查看所有标签

02. 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活力了,不知道如何才能鲜活起来

· 阅读需 15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已经长达一年半了,让我开始变得有些麻木,似乎我一直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我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可以让我状态变好的娱乐,就是没有一种娱乐是可以让自己充满活力的。我还没有找到,大部分的娱乐都是要付出精力去体验,然后获得某种感受,我其实感觉我不需要那么多情绪调动,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开心起来,很久没有开心了,没有活力的,整个人好像都丧丧的,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我前几天尝试喝了杯咖啡,感觉就非常有活力,可是副作用就是晚上会睡不着,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好想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呀。


🔬 第一部分:深度诊断 - 活力是如何“失踪”的?

在你寻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那样,深入理解你内在系统“宕机”的根本原因。你所经历的“麻木”和“丧”,并非简单的“不开心”,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失衡后呈现的最终症状。

1. 理论根源:从《二次成长》看你“活力引擎”的熄火点

你的状态,与《二次成长》中描述的几个核心早期体验惊人地吻合。它们共同构建了你当前困境的底层逻辑。

  • 存在感 (Existence) 的稀释:书中提到,婴儿通过发出信号(啼哭)并获得世界的回应(照料)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长达一年半的远程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你与真实世界的自发性互动。 你的工作成果可能通过代码提交和线上会议来体现,但这缺少了真实环境中微小、即时、多元的反馈(一个点头、一次无意的闲聊、一个赞许的眼神)。你的“信号”发出去了,但世界的回应变得单一和延迟,这会潜移默化地稀释你的“存在感”,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小透明”,从而感到麻木。

  • 探索欲 (Exploration Drive) 的萎缩:书中描述,1-3岁的孩子通过不断“碰撞”世界来形成自我轮廓。当你停止探索,满足于现状时,自我的边界就停止了扩张。单调的工作和生活让你陷入了一个“已知的循环”,探索的必要性被降到了最低。 你的系统为了节能,主动关闭了高能耗的“探索”模块,代价就是“鲜活感”的丧失。

  • 自我怀疑 (Self-Doubt) 的内化:你在后续提问中说“发现自己并没有活跃起来的能力”,这是“自我怀疑”的典型独白。书中解释,这种声音往往是内化了外界的评价或早期挫折的结论。当你几次尝试“活跃”(比如参加一项新活动)却因能量不足而感到更疲惫时,那个内在的批评家就会下结论:“看,你果然不行”。这个声音会阻止你进行下一次尝试,把你牢牢锁在麻木的状态里。

01. 我似乎真的感觉不到安全感

· 阅读需 13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在我阅读《二次成长》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就是阅读到第一章第三节的时候,进行了一个安全感测试,74道题,我只做对了15道,分数得了59分,在书籍的说明中 0~24分: 安全感充足。 25~30分: 有不安全感的倾向。 31~38分: 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 39分以上: 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我这才真正切实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没有安全感,同时我也有一种无力的感觉,面对生活,我似乎是一个弱者,虽然我在编程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真的非常没有安全感,但是我仍然是想朝着好的方向努力的。

📚 理论支持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 - 第三节 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 不敢在课上回答问题,不敢在工作中表达想法,不敢靠近喜欢的人,不敢在感情中做自己,不敢面对未知和迎接挑战……在这无数的“不敢”中,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可能。

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自恋状态,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依赖自己的一种安心的状态。

应用解释:书中的理论指出,不安全感会把本没有危险的普通生活变成一个危机四伏的“战场”,导致我们在各种情境下选择退缩和逃避。而真正的安全感,源于一种“健康的自恋”,即能够自我认可、自我依赖,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