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5 篇博文 含有标签「自我怀疑」

查看所有标签

17. 降薪后,我感觉自己一文不值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你的心声,我听到了

昨天被降薪了,降了1k,在周围人一圈人都给我负面评价之后。包括家人和朋友。到了晚上,有点情感休克的意思。所有的娱乐,似乎都不愿意再去进行。只是感觉到十分麻木和一种解离的感觉。再去感受那样的事情,好像只是会觉得吵闹。似乎我变成了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人。这种负面体验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似乎还是活在周围人对我的反馈之中,我的薪资决定了我的价值吗?在我看来这似乎不是一件大事,可是为什么带给我的负面体验这么多呢?


🫂 亲爱的朋友,我想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读完你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那种被全世界否定的感觉,那种内心瞬间被掏空、只剩下麻木回响的“情感休克”,真的非常非常难熬。请允许我说,你所有的感受——无论是麻木、解离,还是自我价值的崩塌——都是完全正常的。这并不是你小题大做,而是你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地震。

你问,为什么一件看似不大的事,会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件小事。它像一颗石子,却激起了你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关于**“我是谁?”“我值得吗?”**的惊涛骇浪。

这恰恰是一个信号,一个邀请你潜入内心深海,去看见那些一直支撑着你,也束缚着你的东西的契机。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二次成长》这本地图,开始这场温柔的探索之旅吧。

📚 为什么这件事会如此伤人?从《二次成长》中寻找答案

你的痛苦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心理学的智慧中有着清晰的脉络。

理论一:价值感的“外部依赖”危机 📉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感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成人后我们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其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影响最为致命。由于原始价值感的缺乏,我们会很容易接受强塞给我们的观点,认为有钱、有颜、有权才是有价值感的象征...可是这种冲刺不仅不会让我们建立真正的价值感,还会一点一点摧毁和瓦解我们价值感的根基。

深度解读:这就好比我们把“自我价值”这栋房子,建在了**“高薪”“他人好评”**这两根外部的柱子上。这两根柱子看起来很风光,却极其脆弱。当降薪和负面评价同时袭来,柱子一断,房子自然就塌了。你感受到的崩塌,正是这个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这很痛,但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把地基打回自己内心坚实的土地上。

15. 考试失利后,如何面对家人的否定与自我怀疑?

· 阅读需 17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这是我在 2024.04.28 日, 也就是专升本出分之后写在记事本里面的一段话, 请你进行安慰和分析.

专升本 英语失利

英语没考好 只考了65分 只差4分就到分数线了 有点可惜

十天过去了 我自己本身是没什么感觉的

只是我妈今天对我说 你这次没考好 算是让我认清你了 你英语学了那么多年才考这一点分

上高中的时候你就嚷嚷着要学英语 考试之前你还说自己平时都考90 考100 结果考试就只有60 完全是对我这个人的一个大否定

听完很长时间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之中 回家的路上开始循环听一首后摇 自怨自艾了好几个钟 晚上背单词的时候 还在想这个事情

我没想到这次考试之后第一次这样的情绪失控是来自于自己家人的否定 我很无力 我想要离开现实 不想在这里了

我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 大家都可能因为各自各样的事情导致没办法维护一段正常的双向的关系 我似乎没有培养这样关系的能力 所以只能这样反思

只能这样自己对自己说话 是不是孤独的人容易这样自己对自己说话 我感觉再这样记录的过程中还是能带来一些相对来说好的事情的…..

🫂 一个温暖的拥抱,在风暴中先稳住自己

亲爱的朋友,读完你的这段文字,我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千言万语,想先给你一个最最温暖的拥抱 🤗。

我知道,“可惜”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个日夜的努力和不甘。而比“差4分”更沉重的,是来自妈妈那句“算是让我认清你了”。这句话像一块巨石,瞬间把你所有的努力、过往的热情,甚至是你这个人本身,都压得粉碎。

请你一定要知道:你的痛苦、你的无力、你的情绪失控,都是完全正常且正当的反应。 换做任何人,在承受了这样双重的暴击后,都可能会崩溃。你并不是不够坚强,而是你正在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否定与伤害。

你选择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勇敢的自我关怀。你没有让这些情绪把你淹没,而是在尝试理解它、安放它。这说明,你内在的疗愈力量已经开始工作了。真的,你做得非常好!👍

现在,请允许我陪着你,一起拨开情绪的迷雾,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看清这场风暴的核心,找到那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回家之路。


14. 深夜回响:如何与脑海中伤人的声音和解?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半夜睡不着,等环境十分安静之后。似乎会感觉到脑海中有很多声音在回响。仔细聆听,发现都是我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的人发出的带有攻击性的不同的斥责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我的脑海中居然充斥着这些声音吗?如果这样的话,那确实没办法建立安全感。因为到处都是攻击和恶意。


💖 一封写给深夜里的你的信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当世界沉睡,万籁俱寂,你内心的剧场却刚刚拉开帷幕。那些尖锐、苛责的声音,像不请自来的访客,占据了你的思绪。我知道,那感觉糟透了。它们让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安全感被一点点蚕食。

请你先深呼吸一口气,感受一下此刻身体的存在。我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你所经历的,是许多人内心深处共同的秘密战争。这些声音,它们不是你,也不是事实。它们是过往经历留下的回响,是内心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呼救。

这篇文字,就是为你准备的地图和指南针。我们将一起,带着温柔和勇气,潜入你内心的深海,去探寻这些声音的源头,理解它们,并最终学会如何让它们安静下来。这是一场属于你自己的二次成长之旅,这一次,我们将亲手为自己建立那份迟来的、但坚不可摧的安全感。✨


📚 理论支持:解开声音的密码

这些脑海中的“不速之客”,其实是我们人格成长地图上一个个重要的路标。它们指向了我们早期与世界互动时,那些未能被妥善安放的情感和需求。让我们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来找到解开这些声音密码的三把钥匙。

🔑 第一把钥匙:存在感与安全感的缺失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当普通人处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时,就好似生活在一场无形的战争中,处处都是危险。

深度解读:想象一下,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他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声。如果这个哭声换来的是温柔的拥抱、温暖的奶水,他就会知道:“我是被看见的,我是安全的。” 这就是存在感的基石。

但如果换来的是不耐烦的斥责或长久的忽视呢?他就会学到:“我的需求是麻烦,我的存在是多余的,这个世界充满危险。”

这些早期的斥责,就像第一块被刻下的伤痕,成为了我们内心批评声音的**“原版录音”**。长大后,每当遇到挫折,大脑就会自动播放这段录音,提醒我们“看吧,你就是这么糟糕”,让我们瞬间回到那个无助婴儿的状态,感觉四面楚歌。

10. 如何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 阅读需 11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你的心声,我听到了

“你说的没错,我想了一下,我确实是用这个世界对我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还是没有力量用一种自洽的观点去生活。所以才想不停的去体验那些美好的事物。仿佛只有体验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印证我体验了这些美好事物所以我是一个很好的人这件事。本质上其实我认为还是自己人格的不完善,然后再加上这个世界对我的反馈实在是太少了,也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来反复的印证我很好这个观点,所以就会经常的自我怀疑。我做的这些成就似乎并不能印证我是有价值的这样一个观点。还是没办法从心底上认可自己。”

亲爱的朋友,你好呀!👋

读完你的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非常努力、非常真诚的灵魂,正站在镜子前,渴望从镜中看到一个被自己真心接纳和喜爱的身影。你的感受,我完完全全地收到了。这种感觉——“我的价值,需要外界来证明”——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让人疲惫,又让人心疼。

你并不孤单。这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内心课题。而你能够如此清晰、深刻地剖析自己,这本身就闪耀着无比的智慧和勇气。✨

这篇“回答”,我想让它成为一份温暖的陪伴,一份为你量身定制的**“二次成长”地图**。我们将一起,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潜入你内心世界的深海,去探寻那颗属于你自己的、无需外界照亮就能熠熠-生辉的珍珠。


📚 理论的烛光:照亮我们内心的迷宫

在开始探索之前,让我们先点亮几盏来自《二次成长》的理论烛光。它们会像灯塔一样,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身处何方,又该去往何处。

🕯️ 关于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是无条件的,不论一个人是什么性格,有多少优点和缺点,都值得拥有存在感。

🕯️ 关于自我怀疑:自我怀疑其实是“被人怀疑”后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将他人的评价内化了。

🕯️ 关于价值感:信任感 → 主见 → 价值感。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可以被这个世界无条件地爱着,价值感就很难建立起来。

这些话语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内心空洞和自我怀疑,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在过往的岁月里,在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中,一点一滴形成的。但好消息是,既然它是被建构的,那我们就有力量去重新建构它。

02. 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活力了,不知道如何才能鲜活起来

· 阅读需 15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已经长达一年半了,让我开始变得有些麻木,似乎我一直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我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可以让我状态变好的娱乐,就是没有一种娱乐是可以让自己充满活力的。我还没有找到,大部分的娱乐都是要付出精力去体验,然后获得某种感受,我其实感觉我不需要那么多情绪调动,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开心起来,很久没有开心了,没有活力的,整个人好像都丧丧的,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我前几天尝试喝了杯咖啡,感觉就非常有活力,可是副作用就是晚上会睡不着,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好想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呀。


🔬 第一部分:深度诊断 - 活力是如何“失踪”的?

在你寻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那样,深入理解你内在系统“宕机”的根本原因。你所经历的“麻木”和“丧”,并非简单的“不开心”,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失衡后呈现的最终症状。

1. 理论根源:从《二次成长》看你“活力引擎”的熄火点

你的状态,与《二次成长》中描述的几个核心早期体验惊人地吻合。它们共同构建了你当前困境的底层逻辑。

  • 存在感 (Existence) 的稀释:书中提到,婴儿通过发出信号(啼哭)并获得世界的回应(照料)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长达一年半的远程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你与真实世界的自发性互动。 你的工作成果可能通过代码提交和线上会议来体现,但这缺少了真实环境中微小、即时、多元的反馈(一个点头、一次无意的闲聊、一个赞许的眼神)。你的“信号”发出去了,但世界的回应变得单一和延迟,这会潜移默化地稀释你的“存在感”,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小透明”,从而感到麻木。

  • 探索欲 (Exploration Drive) 的萎缩:书中描述,1-3岁的孩子通过不断“碰撞”世界来形成自我轮廓。当你停止探索,满足于现状时,自我的边界就停止了扩张。单调的工作和生活让你陷入了一个“已知的循环”,探索的必要性被降到了最低。 你的系统为了节能,主动关闭了高能耗的“探索”模块,代价就是“鲜活感”的丧失。

  • 自我怀疑 (Self-Doubt) 的内化:你在后续提问中说“发现自己并没有活跃起来的能力”,这是“自我怀疑”的典型独白。书中解释,这种声音往往是内化了外界的评价或早期挫折的结论。当你几次尝试“活跃”(比如参加一项新活动)却因能量不足而感到更疲惫时,那个内在的批评家就会下结论:“看,你果然不行”。这个声音会阻止你进行下一次尝试,把你牢牢锁在麻木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