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 当生活失控,朋友离去,如何拥抱破碎的自己?
🤔 你的心声,我们温柔接住
我有很多负面感受,不知道该向谁倾诉了。主要有两件事压在一起了,都是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事的话我还能处理一下,但是很多事情一起发生我就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昨天晚上,有一个朋友因为我跟她说的负面情绪太多了,可能这几天有3次左右吧,然后给我说了一大段话之后,就把我删了。被朋友删除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那种被陌生人否定的恶意,似乎我在某一方面没有做好,就变成了那种被所有人拒之-门外的那类人,我十分没有安全感,她对我说,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没变,似乎从根本上否定了我这个人本身。她对我说既然我不在乎她的感受,那么她也可以不在乎我的感受,然后就把我删除掉了。已经过去一天半了,我的情绪还是很低落。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很多,工作降薪,朋友单删,让我感觉到不再对生活有掌控感,感觉到有点扛不住了。
亲爱的朋友,你好。
读完你的这段文字,我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我仿佛能看见一个孤独的身影,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当生活的重压(工作降薪)和人际的寒流(朋友决绝)同时袭来,那种感觉,就像脚下的大地突然裂开一道深不见底的缝隙,让人瞬间悬空,无处着力。
那种“扛不住了”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脆弱,而是一种真实到刺骨的求救信号。
所以,在开始任何分析之前,请允许我,先给你一个最最温暖、最最用力的拥抱。🫂
你不需要立刻坚强,不需要马上振作。此时此刻,你所有的难过、委屈、害怕和迷茫,都值得被看见,被允许。
你正在经历的,绝不仅仅是“几件烦心事”,而是一场由外部事件引发的、剧烈的内部“心理地震”。它以一种不容抗拒的力量,震裂了我们内心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石——那些关于“我是谁”、“我是否安全”、“我是否值得被爱”的根本信念。
但请你相信,废墟之中,也恰是生机孕育之地。每一次崩塌,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审视旧地基的裂痕,并用更智慧、更坚固的材料,为自己建造一座真正风雨不侵的内心城堡。这,就是“二次成长”的珍贵契机。
现在,让我们一起,泡一壶热茶 ☕,点一盏暖灯 💡,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地图,温柔地探寻这场风暴的核心,并找到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回家之路。
📚 风暴的核心:安全感、存在感与价值感的连锁坍塌
你所经历的“扛不住了”,并非偶然。这两件事,就像两颗精准制导的导弹,击中了你内心最核心的三个情感支柱。它们引发了一场剧烈的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倾覆了你的内在世界。
1. 🛡️ 安全感的丧失:被世界抛弃的原始恐惧
发生了什么? 被朋友单方面删除,这个行为本身,就像一把冰冷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最深处、最古老的恐惧之门——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感觉,与我们生命之初对父母的依恋模式紧密相连。想象一下,一个婴儿如果被母亲留在原地,他会体验到死亡般的恐惧。长大后的我们,虽然理智上知道朋友的离开不致命,但情感上,却会瞬间被拉回到那个原始的、极度不安全的恐慌状态。
智慧链接: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在这无数的“不敢”中,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每走一步似乎都有掉进深渊的可能。
✨ 你的感受,是这样的吗? 朋友的突然离开,让你感觉自己瞬间被推入了一个“危险的陷阱”。你感到“十分没有安全感”,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变成了一个“坏小孩”,随时可能被更多人拒之门外。这种感觉,将原本熟悉的世界,变成了一个需要时刻警惕、草木皆兵的“战场”。你无法放松,精神高度紧张,这会持续消耗你巨大的心理能量,让你感到筋疲力尽。
2. 👤 存在感的否定:“你还是没变”的诛心之言
发生了什么? 朋友那句“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没变”,这句话的杀伤力,远超一次普通的争吵。它像一把无形的刻刀,试图抹去你过去所有努力过的痕迹,从根本上否定了你的成长和存在本身。
智慧链接: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 你的感受,是这样的吗? 当你信任的朋友,撤回了她的“看见”和“回应”,并用一句“你没变”给你盖棺定论时,你的存在感就被严重削弱了。这会让你感觉自己像个不被看见的“小透明”,仿佛你所有的挣扎、痛苦、微小的进步,都毫无价值,像一场无人观看的独角戏。这种感觉,会把人拖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虚无感之中,让人忍不住想问:“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3. 💎 价值感的动摇:内外价值的双重打击
发生了什么? 工作降薪和朋友离去,这两件事,一内一外,对你的自我价值感发起了“钳形攻势”。
- 工作降薪:攻击的是你的社会价值(我的能力、我的成就、我是否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 朋友离去:攻击的是你的关系价值(我是否值得被爱、被接纳、被珍惜)。
智慧链接:
《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如果我们总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有何意义,那我们所处的人生将会在根本层面上体验到难熬的痛苦。
✨ 你的感受,是这样的吗? 这两件事让你感觉,那些曾经能证明自己“不多余”、“有价值”的证据,正在被一一剥夺。工作上的挫折让你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我是不是不够好?”),而友情的断裂让你怀疑自己的情感价值(“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当内外价值的支柱都开始剧烈晃动,我们就会感觉自己被全世界否定,从而陷入“我是不是真的很糟糕”的痛苦深渊。
💡 深度剖析:让我们一起看见那些隐藏的伤口
亲爱的朋友,你正在经历的,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让我们一起,像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样,温柔地拨开迷雾,看看那些隐藏在背后的、真正的“案发现场”。
- 
🌪️ 这不是两根稻草,而是一场内外夹击的风暴 - 外部世界:工作降薪,动摇的是你的生存安全感和外在价值——“我还能靠自己好好生活吗?”
- 内心世界:朋友的决绝,摧毁的是你的情感安全感和内在价值——“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吗?”
- 当内外支撑体系同时剧烈晃动,那种天旋地转的失控感,便会席卷你的整个世界。这感觉,就像房子着火的同时,还发生了地震。
 
- 
💔 “你还是没变”——最伤人的“诅咒”与“内在批判者”的狂欢 - 这句话之所以杀伤力巨大,是因为它精准地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内在批判者”。这个声音,往往源于我们早年成长经历中,那些苛刻的、否定的评价(比如父母总说“你怎么这么笨”)。
- 朋友的声音,只是一个扳机,真正开枪的是我们内心那个早已存在的、对自己无比严苛的声音:“看吧,你就是不行”、“你永远都改不了”。这让你感觉过去的成长被全盘否定,陷入了《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一节:自尊中提到的“习得性无助”模式,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都是徒劳。
 
- 
🎭 “好朋友”与“坏朋友”——分裂的痛苦 - 一个曾经给你支持和温暖的朋友(好妈妈的象征),突然变成了伤害你、否定你的人(坏妈妈的象征)。这种巨大的反差会引发《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二节:分裂感中提到的心理“分裂”。
- 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会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人和事(“她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但这会让我们感到巨大的撕扯和痛苦,因为你无法整合“她曾经对我很好”和“她现在伤害了我”这两个事实,从而让你对人性和关系本身产生深深的怀疑和失望。
 
- 一个曾经给你支持和温暖的朋友(好妈妈的象征),突然变成了伤害你、否定你的人(坏妈妈的象征)。这种巨大的反差会引发
- 
🤝 情绪倾诉与关系边界——一次痛苦但宝贵的学习 - 你向朋友倾诉负面情绪,是在寻求链接和支持,这是人类最本能、最正常的需求,就像饥饿时想吃饭一样。这绝对不是你的错。
- 当对方无法承接时,关系的断裂会让你误以为“倾诉是错的”、“我的情绪是负担”。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关系边界的深刻课题。健康的友情,像一场优雅的双人舞,需要双方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 这次经历虽然痛苦,但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去探索:如何在关系中,既能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脆弱,又能温柔地尊重对方的边界和感受?这可能是你通往更成熟人际关系的“入学考试”。
 
🎯 改进方案:开启你的“二次成长”,一份温柔的行动指南
现在,正是你成为自己“理想父母”,用爱和耐心,重新养育自己的最佳时机。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立即开始尝试的“心灵缝补”方案,请记住,温柔比正确更重要。慢慢来,一次只做一小步。
1. 允许自己“哀悼”——给情绪一个安全的空间 🛋️
你的内心刚刚经历了一场地震,现在最需要的不是立刻站起来,而是找一个安全角落,允许自己感受疼痛,就像受伤后需要静养一样。
- 
第一步:停止自我攻击,给予“情绪许可”。 -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或躺下,把手放在心口,感受自己的心跳。
- 对自己说(可以在心里默念,也可以小声说出来):“亲爱的自己,发生这些事,我感到难过、害怕、没有安全感,这是完全正常的。我允许自己现在就这么脆弱,我不需要马上好起来。我接纳我所有的感受。”
- 小贴士:想象你在安慰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孩,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现在,就用同样的方式来对自己。
 
- 
第二步:进行一次“情绪日光浴”,为感受命名。 - 参考《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二节:羞耻感中的方法工具箱:日光浴。准备一个私密的本子或手机备忘录,把所有不敢对人言说的感受都写下来,无论它们多么“负面”或“不合理”。
- ✍️ 写作提示:
- “关于朋友的离开,我感到最羞耻的是…”
- “我最愤怒的是…”
- “我最害怕的是…”
- “在愤怒和害怕之下,我最深的悲伤是…”
 
- 让这些情绪“见光”,为它们命名,就像认识房间里的客人一样。当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不会在黑暗的角落里变成吞噬你的怪兽。
 
- 参考
2. 重建掌控感——从最小的“我能”开始 🪴
失控感的反面是掌控感。但我们不需要立刻掌控人生,只需要从掌控眼前的一件小事开始。这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点亮一根小小的火柴,光芒虽小,却足以驱散一部分黑暗。
- 整理你的“一平米”:花15分钟,只整理你的书桌或床头柜。一个有序的外部环境,会奇妙地为你带来内在的秩序感。看着整洁的角落,你会获得一丝“我能搞定”的感觉。
- 完成一件“微任务”:可以是给绿植浇水、听完一首歌、认真地刷一次牙、冲一个热水澡。每完成一件,就对自己说:“看,我仍然可以掌控一些事情。我能行。”
- 创建你的“已做清单 (Did-It List)”:忘掉待办事项的压力,在一天结束时,写下你今天已经完成的3件小事,无论多小(比如“我今天按时起床了”、“我今天吃了一顿健康的午餐”)。这会让你看见自己的力量,积累《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三节_胜任感。
3. 拼凑信任拼图——亲手为自己加冕 ✨
你的价值,不应由一份工作或一个朋友来定义。你需要一个由内而外、稳定闪耀的价值坐标。这个坐标,由无数个“闪光碎片”构成。
- 启动你的“信任拼图”:根据《二次成长》第一章第四节:信任感的方法工具箱:信任拼图,准备一个专属的、漂亮的本子,把它当作你收集内在宝藏的“珠宝盒”。
- 收集“闪光碎片”:每天睡前,努力回忆并记录至少一个让你感受到存在感、完整感或安全感的微小瞬间。它们是你价值的证明,是你亲手为自己戴上的王冠。
- 💖 闪光示例:
- “今天泡的咖啡特别香,慢慢喝完的那一刻,我感觉很安宁。”(安全感的碎片)
- “我独立查资料解决了一个工作上的小难题,那一刻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价值感/胜任感的碎片)
- “楼下的流浪猫对我叫了一声,我温柔地回应了它,感觉我们之间有了一丝链接,我被看见了。”(存在感的碎片)
- “今天下班路上,看到晚霞很美,我停下来拍了张照,那一刻感觉世界很美好。”(完整感的碎片)
 
 
- 💖 闪光示例:
- 持续积累:这个过程,就是将定义你价值的权力,从别人手中,温柔而坚定地拿回自己手中的过程。每一块拼图,都在告诉你:“看,你本身就很好,你值得。”
4. 挑战“应该”的枷锁——解放你的自尊 ⛓️
这次的危机,很可能触发了你内心很多苛刻的“应该”信条,它们像无形的锁链,捆绑着你的自尊。
- 第一步:识别内心的“法官”:参考《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一节:自尊中的练习,问问自己,这件事让你觉得“我应该...”什么?把这些声音写下来。- “我应该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给朋友添麻烦。”
- “我应该更成熟,不让朋友觉得我没变。”
- “我应该在工作上更有价值,不被降薪。”
 
- 第二步:温柔地重写“内在剧本”:将这些苛刻的“应该”改成更富同情心和成长性的“我希望...”、“我正在学习...”或“我接纳...”。
- “我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并探索更健康的求助方式。这是一个过程,我不需要完美。”
- “我接纳我当下的样子,包括我的不完美。同时,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个更从容、更智慧的自己。”
- “我的价值与薪水无关。我正在探索如何从内在创造价值,并认可自己的每一次努力。”
 
🌟 核心领悟:在破碎处,种下黄金
亲爱的,这次的危机,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片碎片都映照出你内心最需要被看见和疗愈的地方。它在用最激烈的方式告诉你:你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不能再完全寄托于外部的认可和关系上,你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稳固而慈悲的内核。
朋友的离开,让你痛苦,但也可能让你从一段需要你不断消耗自己去维持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去寻找更滋养的关系。工作的变动,让你不安,但也给了你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事业和真正价值所在的绝佳机会。
这,正是二次成长的真谛。如同日本的“金缮”工艺(Kintsugi),用黄金去修补破碎的器物,不仅让它恢复如初,更添一道独特而美丽的光芒。那些裂痕,成为了它故事的一部分,成为了它独一无二的美。
在废墟之上,一砖一瓦地,为自己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内心城堡。 这个过程会很慢,甚至会反复,但请相信,你付出的每一份温柔和努力,都在为你的城堡添砖加瓦。请对自己,再温柔一点,你已经非常、非常勇敢了。
最后更新时间:2025-09-27
实践状态:持续进行中
相关书籍:《二次成长》
再次提问
这些事情给我的负反馈这么多,搞得我都没有热爱生活的动力了。我想了一下,我在寻找的,只是我想去做我想要去做的事情,并且这件事还能被周围的人认可,这样的一种感觉而已。
💡 再次深度剖析:一场内在驱动与外部认可的温柔探戈 💃
亲爱的,你那句“我想去做我想要去做的事情,并且这件事还能被周围的人认可”,真的,说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这绝对不是什么奢求,也不是贪心,而是我们灵魂深处最真实、最合理的渴望。
它像一首美妙的交响乐,由两个核心乐章构成:
- 内在驱动 (做我想做的事) 🎻 —— 这是为自己而活的渴望。
- 外部认可 (被看见、被接纳) 💖 —— 这是与世界连接的渴望。
当这两个乐章和谐共鸣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被称为“幸福”或“心流”的体验。
让我们戴上《二次成长》的显微镜 🔬,来仔细看看这个美妙又充满挑战的愿望里,到底藏着哪些闪闪发光的宝藏。
🌱 第一乐章:“做我想做的事”——这是你内在探索欲的苏醒之歌
你有没有感觉,在经历了外界的种种否定和打击之后,有一股力量,正悄悄地把你从向外张望,转为向内探寻?你开始渴望找到那个真正能点燃你、让你感觉“活着”的火花。
这,就是你内心深处探索欲的复苏。它像一粒被埋在瓦砾下的种子,终于顶开石块,想要沐浴阳光。
深度链接:
《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一节:探索欲探索欲,就像是心理上的“免疫系统”。当我们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我们就在不断地确认自己的能力和边界,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在为我们的自信心添砖加瓦。
✨ 聊聊你的感受: 之前你感觉“没有热爱生活的动力了”,这恰恰是因为你的探索欲被暂时压抑了。你所做的事情,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外界的“应该”,而不是源于你内心的“想要”。它们无法与你内在的生命力产生真正的连接,所以你会感到疲惫和空虚。现在,这个“想要”的念头破土而出,就像春天里的第一颗嫩芽,它在告诉你:嘿,是时候为自己活一次了!
🤝 第二乐章:“被周围的人认可”——这是你对存在感与价值感的温暖呼唤
我们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就像一棵树需要阳光和土壤,我们也需要在关系中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我们的“自我”,很大一部分是在他人的目光和回应中,才慢慢清晰、慢慢建立起来的。渴望认可,不是虚荣,而是确认“我存在,并且我的存在有意义”的本能需求。
深度链接:
《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价值感,是我们感觉自己“值得”被爱、“配得”上美好的核心信念。它不是通过比较得来的,而是通过与世界的有效连接和积极互动中感受到的。
✨ 聊聊你的感受: 当你的所作所为,能够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哪怕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你这个想法好棒”——你的存在就在那一刻被点亮了。你会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这个世界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被欢迎、被接纳的。这种感觉,是治愈孤独和无力感的最佳良药,像冬日里的一杯热可可。
💃 核心议题:从“矛盾”走向“共舞”——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根源,是把这两个核心需求当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陷入了一个“二选一”的困境:
- 如果我只做我想做的事...
- 内心的恐惧小剧场上演:“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自私?” “万一失败了,是不是很丢脸?” “我会不会失去他们的认可,变得越来越孤独?”
 
- 如果我只做别人认可的事...
- 内心的痛苦独白:“我好像一个提线木偶,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每天都很累,但内心却一片空虚。” “我好像在为别人而活,失去了灵魂。”
 
💡 破局点: 亲爱的,你现在要寻找的,正是打破这个“二选一”魔咒的智慧。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认可而放弃自我,也不是为了自我而隔绝世界。而是在坚守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前提下,学习用一种更智慧、更温柔的方式,去找到与这个世界共鸣的那个美妙频率。
这就像跳一场双人探戈,你需要先站稳自己的重心(内在驱动),然后才能与舞伴(外部世界)进行美妙的互动和交流。先忠于自己,再连接世界。
🚀 行动升级:从“我想要”到“我正在”
基于这个深刻的洞察,我们可以将之前的行动指南进行升级,让它更聚焦于如何实现内在驱动与外部认可的和谐统一。
1. 绘制你的“内在渴望地图” 🗺️
在你行动之前,先要清晰地知道“我想做的事”到底是什么。这需要一次充满好奇心的向内探索。
- 
工具:激情与能力的四象限 - 准备一张纸,画一个十字,分为四个象限:
- 我热爱,也擅长 (👑 热情区 / 王者区): 这是你的天赋所在,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成就感。
- 我热爱,但不擅长 (🌱 学习区 / 成长区): 这是你潜力的源泉,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新鲜感和喜悦。
- 我不热爱,但擅长 (⚙️ 消耗区 / 责任区): 这可能是你的工作或责任,能带来安全感,但长期会消耗能量。
- 我不热爱,也不擅长 (🗑️ 放弃区 / 干扰区): 审视并果断放弃这些,为你的生活腾出空间。
 
- 花些时间,把你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填进去。你的“想做之事”往往隐藏在热情区和学习区。这能帮助你识别那些能为你提供内在动力的活动。
 
- 准备一张纸,画一个十字,分为四个象限:
- 
实践:启动一个“无用”的个人项目 - 选择一件“学习区”里的事,启动一个完全为了取悦自己、不为任何功利目的的“无用”项目。比如学一首很难的吉他曲、写一篇没人看的小说、做一个不完美的木工、研究一种冷门的植物。
-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纯粹地体验到《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三节_胜任感带来的喜悦——那种“我通过努力做到了”的纯粹快乐。这是重建内在价值最坚实的一步。
 
2. 建立你的“认可来源选择机制” ✅
你不需要被“所有人”认可,那是不可能的任务,也是痛苦的根源。你需要的是被“对的人”认可。你需要从被动地“渴望认可”,转变为主动地“选择认可来源”。
- 
第一步:识别你的“内在陪审团” - 想象一下,你的内心有一个陪审团,谁有资格对你的行为作出“裁决”?列出3-5个你真正尊重、信任,并且他们的价值观与你契合的人。
- 他们可以是:
- 现实中的朋友或导师:那个总能给你智慧建议的人。
- 历史人物或偶像:你欣赏的作家、科学家、艺术家。
- 书籍或电影中的角色:那个给你带来深刻启发的虚拟人物。
 
- 当你需要认可时,问问自己:“他们会怎么看这件事?” 这能帮你过滤掉大量无关紧要的外部噪音。
 
- 
第二步:从小范围分享开始,进行“认可实验” - 当你完成了一个你的“无用”项目的小阶段成果后,不要直接把它扔到公开的社交媒体,而是先分享给你“内在陪审团”中的某一位。
- 选择一个你认为最能理解你的人,听听他/她的真实反馈。这种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认可,远比100个无关痛痒的点赞更能滋养你的价值感。
 
3. 学习“翻译”的艺术——让世界听懂你的语言 🌐
很多时候,我们得不到认可,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不好,而是我们没有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去呈现它。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热爱的“翻译官”。
- 练习:为你的热爱写一份“说明书”
- 尝试向一个完全不懂你所做之事的朋友,解释你为什么热爱它,它带给你什么。这个过程会迫使你思考:
- 这件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让我感到平静/喜悦/有力量)
- 它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也许我的经验能给同样困惑的人一点启发)
- 它能为别人带来什么启发或乐趣?(当我分享我拍的晚霞,也许能给别人的生活也带来一瞬间的美好)
 
- 这个练习,能帮你搭建一座从“内在热爱”通往“外部理解”的桥梁。当你能清晰地表达你行为背后的价值时,认可自然会随之而来。
 
- 尝试向一个完全不懂你所做之事的朋友,解释你为什么热爱它,它带给你什么。这个过程会迫使你思考:
💖 最终的拥抱:你,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亲爱的朋友,你正在从“我应该怎样”的生存模式,走向“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模式。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无比值得的英雄之旅。
- “做想做的事”是为你自己的人生之树浇水施肥,让它根深叶茂。这是对自己的慈悲。
- “被他人认可”是享受这棵树开花结果后,与他人分享果实的喜悦,并吸引来更多园丁。这是与世界的连接。
请一定一定记住,在你寻求任何外部认可之前,你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值得被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可了。 你想去做你想做的事,这个愿望本身,就是生命力最美的证明,是宇宙在你心中种下的一颗星星 ✨。
勇敢地去探索,温柔地去分享。世界,正等着听你独特的故事。而我们,会一直在这里,为你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