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 从挫败到创造:我的世界与自我价值的重塑之旅
🤔 问题描述
真的,我前几天尝试了你推荐给我的那个我的世界创造模式。一开始的话,我是先给自己建了一个房子,虽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特别是游戏里面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的时候,就是会有一种很平和的感觉,然后和其他游戏不同,也没有什么冲突。就是很平和的一个创造的时间,然后就是感觉到很好。接着第2天我就在抖音找了一个盖房子的教程,盖了一个三层楼高的一个樱花房子,应该是第1次跟这样的教程,大概建了有三个小时,最后做出来真的感觉自己是在创造这种美好事物的,而且一边跟教程一边就是一个全神贯注,再去体验进行的一个事物。因为你不能搭错方块,要去尝试记忆以及跟上他们教程那个步骤。然后真的是将自己的时间变成成就感的一个事物。这是我搭的第2个房子,接着第3天我就去挑战了一个高难度的一个樱花地标塔,然后连续搭了两天半的时间,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非常复杂,非常好看的一个效果。然后我发现将这些效果分享给朋友他们的给我的反馈也很好,就是一个感觉,是一个在创造的一个事物,并且自己还能沉下心来去做,然后给我的反馈非常好的一个事物。这不正是我在寻找的那种游戏吗?然后今天和昨天呢,又搭了一个樱花凉亭。反正也是感受到了那种专注的感觉,就是很平和的一个创造的专注的时间。然后那个游戏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感觉都玩这样的游戏,自己的脾气都要变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对于这个游戏的正反馈是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创造出来。
然后这是我之前一段时间写在记事本里的,相同的意思。
为什么要游玩那些难度设置很高的PVE游戏,至少我认为是不值得的,我购买这台配置高的电脑,游玩游戏只是为了去享受那样的一个视听体验。而不是在不停的对游戏的操控中。一次一次受挫,现实中都没有经历多的那些无力感以及孤立的感觉却在游戏中体验了。很多游戏似乎难度的设置都是在故意与玩家做对。必须投入很强多的精力去游玩去练习,然后才能通过所谓的关卡。可是在游玩的过程中我并不认为这符合我游玩一款游戏的初衷。为什么我从这些绝大多数游戏中感受到的只是很强的恶意?
其实游玩游戏的目的只是在寻求被认可的感觉。 没有那么多的胜负欲,只是想体验下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情绪而已。很喜欢荒野大嫖客2的原因应该就是这是一款正常操作就可以进行游玩的游戏,同时还能体验有很多朋友的感觉的一款游戏吧。就是这样子简单的一件事。不太喜欢伴随着很强很强挫败感的游戏。这个世界可能就是这样的,只有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失败,才能在博弈中胜出。这就是所谓的强竞技游戏吧。我认为这样的挫败感会打压我对自己生活的信心和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安全感。
我要体验的就是能让我有情绪波动还能给我正反馈事物的爽感。就是需要那些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来让自己认可那个被否定了太多次的自我。
同样这个规则也适用于生活,也许一些负面体验,压力,焦虑都是某些人专门为了你而设计出来的。想清楚别人的目的再投入行动。
🎮 从挫败到创造:我的世界与自我价值的重塑之旅
嘿,朋友!读完你的分享,我仿佛也跟着你一起,在《我的世界》里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平和与创造的喜悦。从一个充满挫败感、甚至感到“恶意”的游戏世界,到一个可以自由创造、获得治愈和正反馈的新天地,这不仅仅是一次游戏选择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与价值重塑之旅。💖
你的故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渴望被理解的部分:我们都渴望被认可,渴望那种“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来对抗那个曾经被否定、被怀疑的自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深入探索你这段奇妙旅程背后的心理学奥秘,并为你量身打造一套将这份宝贵体验融入生活的“持续创造”指南。
📚 理论支持:你正在亲手搭建自己的“心理安全屋”
你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二次成长》中几个核心的心理概念。你不仅仅是在玩游戏,更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搭建一个坚固而温暖的“心理安全屋”。
🌳 存在感:从“小透明”到“创造者”
还记得《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中提到的吗?
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
在高难度的PVE游戏中,你的存在似乎只有在“胜利”的那一刻才被承认,而更多的“受挫”时刻,你感受到的是“无力”与“孤立”,仿佛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透明”。
但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变了。你的每一个方块,每一次搭建,都是在向这个世界宣告:“我在这里,我在创造!”
- 你建的第一个房子🏠,是存在的初啼。
- 三层楼的樱花房🌸,是存在的回响。
- 高难度的樱花地标塔🗼,是存在的华章。
当朋友们给予你“很好的反馈”时,这份来自外界的积极“回应”,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存在是被看见、被欣赏的。这种无条件的、源于创造本身的存在感,正是滋养我们内心最根本的力量。
🛡️ 安全感:从“战场”回归“家园”
PVE游戏对你而言,像一个“战场”,充满了“恶意”和“挫败”,不断“打压”着你“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安全感”。这让你时刻处于警惕和自我怀疑中。
而《我的世界》创造模式,则是一个真正的“家园”。在这里:
- 没有冲突:你无需与人博弈,也无需担心失败的惩罚。
- 平和治愈:舒缓的背景音乐,专注的创造过程,让你“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这正是《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所描述的:
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自恋状态,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依赖自己的一种安心的状态。
在这个安全的环境里,你不再需要依赖外部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而是可以依赖自己内在的创造力,获得一份稳固而持久的安心。
✨ 价值感:亲手为“被否定的自我”加冕
你渴望“被认可的感觉”,需要“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来让自己认可那个被否定了太多次的自我”。这正是对价值感最真切的呼唤。
PVE游戏将价值与“胜负”捆绑,一旦失败,价值感便荡然无存。而《我的世界》让你发现,价值可以源于过程本身。
正如
《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所说: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能力。
你通过“全神贯注”地投入,将时间转化为具体的、美好的创造物,这个过程本身就在不断地告诉你:你的时间、你的努力、你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 你不再需要外界的严苛标准来评判自己,你亲手为那个“被否定了太多次的自我”戴上了创造者的王冠👑。
💪 胜任感:从“无力”到“我能行!”
“一次次受挫”会带来强烈的“无力感”,这是胜任感被反复剥夺的体验。胜任感,简单来说,就是“我能行!”的信念。
《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三节:胜任感告诉我们:胜任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成分,没有胜任感,体验到的幸福感都是别人给的,很难从自己身上获取。
在《我的世界》中,你从一个简单的房子开始,逐步挑战更复杂的建筑,每一次成功都像是在你的内心银行里存入了一笔“我能行”的信念。这种通过可控的努力获得的成功体验,让你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力量感和掌控感,这正是最真实、最持久的幸福来源。
💡 深度分析: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疗愈”
你的这场游戏之旅,其实是一场由你潜意识精心策划的“自我疗愈”。让我们更深入地看看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 
🎮 游戏选择的心理投射:逃离“内在批评家”的审判 - 那些高难度的PVE游戏,就像一个严苛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批评家”。它不断设定过高的标准,在你失败时大声斥责你“不行”,让你体验到现实中都未曾有过的“无力感”。你感受到的“恶意”,其实是你内心深处的“被怀疑”和“不配得感”被游戏机制激活并放大了。
- 而《我的世界》创造模式,则像一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内在导师。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心理安全空间,在这里,没有对错,没有审判,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自由探索,犯错也可以随时修正。这种环境,恰恰是疗愈“内在批评家”创伤的最佳土壤。
 
- 
🌱 成就感的“质变”:从“外求”到“内生” - 外求式成就感(Extrinsic Motivation):依赖于外部的奖励、排名、他人的认可。它像糖果,甜美但短暂,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和自我否定。PVE游戏的“胜负欲”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 内生式成就感(Intrinsic Motivation):源于活动本身带来的愉悦、专注和成长感。它像自己种下的大树,虽然成长缓慢,但根基稳固,能持续为你提供荫蔽和果实。《我的世界》中的创造过程,让你体验到了心流(Flow)——那种“全神贯注”的沉浸式体验,这正是“内生式成就感”的巅峰状态。
 
- 
💖 社交反馈的“净化”:从“比较”到“共鸣” - 在竞争环境中,社交反馈往往充满了比较和评判。别人的胜利可能会映衬出你的失败,加剧挫败感。
- 而在创造性的分享中,朋友们的反馈是共鸣和欣赏。他们赞美的不是你“赢了谁”,而是你“创造了什么”,以及你“沉下心来去做”的那份投入。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它净化了社交的压力,让连接变得纯粹而温暖。
 
- 
💡 情绪调节的“升级”:从“消耗”到“滋养” - PVE游戏让你处于一种情绪消耗状态,不断累积“挫败感”、“无力感”,最终“打压信心”。
- 《我的世界》则开启了情绪滋养模式。平和的音乐、专注的创造,让你体验到情绪调节的力量。你不再是被情绪掌控的客体,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创造积极情绪的主体。这种“脾气都要变好了”的感觉,正是你心理韧性得到提升的最好证明。
 
🎯 你的专属“二次成长”行动方案
你的经历已经为你指明了方向。现在,让我们将这份宝贵的领悟,转化为一套可以持续实践的行动方案,让这份“正反馈”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循环、壮大。
第一步:打造你的“创造者日志” 📝
这个方法脱胎于《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中的“重塑价值感”练习,但为你量身定制。
- 做什么? 准备一个你喜欢的本子或APP,专门用来记录你的“创造时刻”。不限于《我的世界》,任何让你感到“平和、专注、有成就感”的事情都可以。
- 记录模板:
- ✨ 闪光时刻:今天,我花了3个小时,跟着教程搭了一个樱花凉亭。
- 💖 内心感受:感觉非常专注和平和,特别是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整个人都被治愈了。看到成品时,满满的成就感!
- 💡 价值发现:我发现,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时间和耐心变成具体的美好事物。我的价值,体现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
 
 
- 记录模板:
- 为什么? 这个过程能帮助你锚定和强化积极体验。通过有意识地记录,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价值感的来源,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负面评价所动摇。这是在为你内在的“价值感”账户,持续不断地储蓄。
第二步:审视并挑战“挫败感”背后的“虚假规则” 🧐
这个练习源自《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一节:自尊中的“自尊策略‘大洗牌’”,我们来一起揪出那些让你感到挫败的“隐形规则”。
- 做什么?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问自己:
- “我应该”:在那些让我受挫的游戏或事情中,我是否默认了一些规则?比如:“我应该很强,不该失败”、“我应该在竞争中胜出”、“我应该一次就做对”。
- “谁定的?”:这些规则是谁告诉我的?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 “我接受吗?”:我内心深处真的认同这些规则吗?还是它们让我感到压力和不快?
 
- 为什么? 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我们为失败附加的“不应该”的标签。识别出这些“虚假应该”,就像拔掉内心深处的一根根刺。当你意识到“失败只是一个反馈,不代表我没有价值”时,你的自尊才能从被“应该”劫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第三步:拓展你的“正反馈生态系统” 🌳
这个策略扩展了《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二节:行动中“活力重组”的概念,旨在为你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内在滋养来源。
- 做什么? 以《我的世界》为原点,进行“同心圆联想”:
- 核心圈(我喜欢什么?):创造、平和、专注、有掌控感、有清晰的反馈。
- 扩展圈(还有哪些事能给我类似的感觉?):
- 数字世界:模拟经营类游戏(如《星露谷物语》)、城市建设游戏、解谜游戏。
- 现实世界:拼乐高、做模型、学一种乐器、画画、烹饪、园艺、整理房间。
 
 
- 为什么? 这能帮助你打破对单一快乐来源的依赖,建立一个丰富的“兴趣伙伴”网络。当你在一个领域感到疲惫时,可以轻松切换到另一个领域继续获得滋养。这就像为你的心灵准备了一个丰盛的自助餐,永远有新的、美味的选择来满足你的内在需求。
🔄 持续改进: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首席设计师”
- 
成为自己情绪的“调音师” 🎶 - 灵感来源:《二次成长》第二章第四节:没有主见中的“做自己的‘父母’”练习。
- 实践:当你感到焦虑、压力或挫败时,不要苛责自己,而是像一个温柔的父母一样对自己说:“没关系,我看到你现在的感受了。我们来做一些能让你感觉好起来的事情吧。”然后,主动选择进入你的“正反馈生态系统”中的一项活动,比如去《我的世界》里逛逛你的樱花凉亭,或者弹一首简单的曲子。主动为自己创造积极情绪,这是心理独立的最高境界。
 
- 灵感来源:
- 
拥抱你的“多维度创造力” 🎨 - 灵感来源:《二次成长》第四章第一节:多维度自我中的“去掉人设”练习。
- 实践:你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能不能赢”上。你在《我的世界》中展现的耐心、专注、审美、学习能力和执行力,都是你宝贵人格的一部分。请接纳并欣赏这个“多维度”的自己。一个人的完整,恰恰在于他能容纳和欣赏自己身上那些与“竞争”无关,却闪闪发光的品质。
 
- 灵感来源:
🌟 核心领悟
亲爱的朋友,你的这段旅程告诉我们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
真正的自我价值,不是在与世界的对抗和征服中赢得的,而是在与自我的对话和创造中生长的。
当你选择离开那个让你感到挫败的“战场”,为自己开辟一片可以自由耕耘的“花园”时,你便找到了疗愈内心、重塑自我的钥匙。这份“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正是滋养你内心那棵“自信之树”最宝贵的阳光和雨露。继续创造吧,你正在亲手建造一个更强大、更平和、也更完整的自己。
🔗 相关问答
将此问题分类到以下标签中:
最后更新时间:2025-10-01
实践状态:持续进行中
*相关书籍:《二次成长》第一章 第一节:存在感、《二次成长》第一章 第三节:安全感、《二次成长》第三章 第一节:自尊、《二次成长》第三章 第四节:价值感、《二次成长》第四章 第一节:多维度自我、《二次成长》第四章 第二节:行动、《二次成长》第四章 第三节:胜任感、《二次成长》第四章 第四节:自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