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什么我如此渴望认可,仿佛得到回应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 问题描述
我想要的是什么呢?是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被认可的感觉吗?为什么我一直渴望的是这样的感觉?本质上我认为是对自我的价值不太认可。所以想从外界对我的反馈中获得一些正向的感觉。其实我当前这种感觉也不是孤单。只是对我这个人的价值,以及我会对我存在这件事情本身产生怀疑。就是我会认为我是一个虚无的个体。并不认为我值得体验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感觉我这个人似乎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感觉似乎自己在生活中,也就是我自己的生活中,似乎正在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没有意识到一点该有的存在感。所以就是想用外界的这些反馈,来确认最微小的一件事,那就是我存在这件事本身。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已经被忽视太久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似乎都是在发挥我这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忽视了我这个人应该存在这件事情本身。我仔细想了一下,我似乎已经太久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了。好像朋友圈的点赞,微信单发的消息,这些东西是我和世界产生联系的渠道。似乎只有这些反馈发生了,我这个人存在这件事才得到印证。这应该就是我渴望得到反馈的一个原因。总之就是太久没有感受到自己存在这件事情本身了。
但是比较可笑的一件事情是,每当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我似乎做出的选择都是,让自己投入某个娱乐之中,短暂的去躲避这样的感觉。并没有真正的去解决面对。
📚 理论支持:来自《二次成长》的智慧之声
亲爱的朋友,你的困惑并非孤例,它深深植根于我们人格形成的最早期。让我们听听《二次成长》是怎么说的:
引用一:《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
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 真正的存在感是无条件的,不论一个人是什么性格,有多少优点和缺点,都值得拥有存在感。
💡 应用解释:这段话直指你问题的核心。你渴望的“被认可”,本质上就是渴望体验到这种“被看到、被感知、被回应”的存在感。当这种感觉需要依赖外界的“点赞”和“消息”时,它就变成了“有条件的”,仿佛在说:“只有当我获得这些反馈时,我的存在才被许可。”而我们内心真正渴求的,是那种无论如何,都确信自己存在的“无条件的存在感”。
引用二:《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
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健康的自恋状态,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依赖自己的一种安心的状态。听起来安全感是一种自我给予的感受,对于成年人来说,的确如此,但是我们在还是婴儿的时候,这个安全感是无法自己提供的,需要依赖我们当时的环境以及照顾我们的人。
💡 应用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外界的反馈?这往往与我们早期的安全感基础有关。如果最初我们发出的信号(哭闹、微笑)得到了稳定、及时的回应,我们就会内化一种“我是安全的,我是被看见的”的安心感。如果这种回应是缺失或不稳定的,我们就会持续地向外寻找能让我们感到“安心”的证据,而“被认可”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
引用三:《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
无价值感是认知心理治疗中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它背后的漫长链条将把我们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涉及的概念串联在一起。先来看主线条,信任感→主见→价值感。
💡 应用解释:你提到的“对自我的价值不太认可”,是这个链条末端的呈现。它像一棵大树的枯黄叶子,而它的根系,深植于信任感的土壤中。如果土壤贫瘠(早期的存在感、安全感不足),信任的根就扎不深,自然也难以长出“有主见”的枝干和“有价值感”的繁茂叶片。
💡 深度分析:一场与内心小孩的对话
你的感受一点也不可笑,它是一封来自你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信。让我们一起,带着温柔和耐心,读懂这封信。
第一章:渴望反馈的背后,是婴儿般对“回声”的期盼 👶
你将社交媒体的互动视为与世界连接的渠道,这就像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发出一声啼哭,然后屏息等待,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只为听到母亲那温柔的回应:“宝宝,我在这里。”
- 你的“啼哭”:是发出的每一条朋友圈,每一则消息。
- 期待的“回声”:是那个小红点,是朋友的回复。
当这个“回声”出现时,你内心那个需要被看见的小孩暂时感到了安心——“哦,我被听到了,我存在。” 但当“回声”迟迟不来,那种“我是不是被世界遗忘了?”的恐慌和虚无感便会袭来。这正是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_存在感 中描述的场景:你发出了信号,却不确定是否会得到回应,以及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温床。
第二章:虚无感的根源,是价值感地基的动摇 💔
你感觉自己是“虚无的个体”,像生活中的“无足轻重的角色”,这是一种深刻的价值感缺失。想象一下,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像一栋房子。
- 地基:是生命最初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 框架:是建立在稳固地基上的信任感。
- 房子本身:才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价值感。
如果地基不稳,房子就会摇摇欲坠,一阵风(比如一次不被回复的消息)就可能让它感觉快要坍塌。你觉得自己“不值得体验美好事物”,是因为你内心深处,那栋名为“自我价值”的房子,还没有被牢固地建立起来。你一直在忙着从外面找一些漂亮的装饰品(外界的认可)来装点它,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地基修复工作。
第三章:投入娱乐的瞬间,是勇敢的自我保护 escudo
当你感到虚无时,选择投入娱乐,这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那种“我不存在”的感觉,是一种非常原始和深刻的痛苦。你的内心为了不让自己被这种痛苦吞噬,启动了紧急避险程序——“快!找点什么来填补这个空洞!”
- 娱乐:就像一剂快速生效的止痛药。它能用强烈的感官刺激(游戏的成就感、视频的趣味性)暂时麻痹我们的痛苦,让我们获得片刻的喘息。
- 问题在于:止痛药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伤口。长期依赖它,我们反而会离真实的伤口越来越远,失去了疗愈它的最佳时机。这正是 《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二节_羞耻感中提到的,我们害怕面对那些“不能见光”的感受,于是把它深深掩埋。
🎯 改进方案:成为自己理想的父母,开启二次成长之旅
亲爱的,既然我们已经读懂了这封信,现在就可以开始写回信了。这个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用曾经最渴望被对待的方式,来重新养育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
第一步:回到存在的原点,拥抱最初的自己 👶
我们的第一站,是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从根本上确认一件事:你的存在,无需证明。
- 
进行一次“出生证明”的仪式 - 寻找证明:找到你的出生证明,或者在网上找一张模板图打印出来。郑重地把它放在桌上。
- 静心凝视:看着上面的名字、日期、地点。感受一下,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在你做出任何成就、得到任何人认可之前,你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起点。
- 添加旁白:拿出一张纸,为这个“出生”添加一段新的旁白。你可以写:
“亲爱的[你的名字],欢迎来到这个世界。你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份礼物。你无需做什么来证明自己,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看见、被珍爱。从今天起,我将作为你最忠实的支持者,陪你重新体验这一切。” 
 
- 
进行一次“历史的访谈” - 如果条件允许,找一个温暖的下午,和家人(特别是母亲)进行一次温柔的对话。你可以问:
“妈妈,我小时候(一岁前)是个什么样的宝宝呀?爱哭吗?我哭的时候,你通常会怎么做呢?” 
- 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追责,而是理解。理解当时的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难处和局限。这个过程,是为了让你内心的那个小孩,有机会听到迟来的故事,并与过去和解。
 
- 如果条件允许,找一个温暖的下午,和家人(特别是母亲)进行一次温柔的对话。你可以问:
第二步:从内在浇灌价值之花 🌸
价值感不是向外求来的,而是从内生长出来的。我们需要为它施肥、浇水、给予阳光。
- 
创建一本“价值感闪现时刻”手账 - 什么是“闪现时刻”? 就是那些让你内心涌起一股微小但确定的力量的瞬间。比如:
- 读到一段让你深有共鸣的文字。
- 看到一部电影,某个角色的选择让你内心一震。
- 听到一首歌,让你想起了某个被遗忘的梦想。
 
- 如何记录? 详细记录下:[时间] + [事件] + [我内心的感受/想法]。例如:“晚上读《二次成长》,看到‘存在感是无条件的’,我突然很想哭,感觉内心最深处的地方被触碰到了。原来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这个。”
- 为什么有效? 这个练习能帮助你识别出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这就是你个人价值体系的蓝图。
 
- 什么是“闪现时刻”? 就是那些让你内心涌起一股微小但确定的力量的瞬间。比如:
- 
在生活中“注入”微小的价值事件 - 根据你的“价值蓝图”,每天为自己做一件能体现这份价值的小事。
- 示例:如果你的价值蓝图指向“创造和美”,那么今天就试着为自己做一顿赏心悦目的早餐,或者整理书桌的一角。如果指向“深度连接”,那就给一位老朋友打个电话,进行一次有质量的交谈。
- 关键:这些事是为了滋养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获得点赞。
 
第三步:与你的情绪做朋友,而非敌人 🤝
当那股熟悉的虚无感再次来临时,把它看作一个信使,而不是一个敌人。
- 练习“情绪日光浴”
- 暂停:停下手中所有的事情,不要立刻去寻找娱乐。
- 命名:对自己说:“哦,那个‘虚无’的感觉又来了。我感觉到了。”
- 表达:找一个私密的空间,用你觉得最舒服的方式,把这种感觉“说”出来。可以是对着手机录音,也可以是写在纸上:
“我现在感觉心里空空的,好像不被任何人看见。我有点害怕,有点难过。我真的很需要一点点的连接感。没关系,我看见你了,这个感受。” 
- 为什么有效? 当我们把情绪“见光”时,它就失去了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力量。承认它、接纳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
 
🚀 开启你的成长实践之旅
- 创建一本“存在感日记” 📝: 每天记录一件让你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小事。这件事不需要任何人的反馈。例如,“今天我为自己做了一顿美味的晚餐”、“今天我专注地读了半小时书”、“今天我感受到了阳光照在脸上的温暖”。这会训练你的大脑,从关注“外界的回声”转向倾听“内心的声音”。
- 建立真实的连接 🤝: 尝试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一点点,建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参加一个你感兴趣的线下活动开始,比如读书会、运动小组、志愿者活动等。真实的互动带来的反馈,比屏幕上的点赞更有温度和力量。
- 练习自我肯定 💪: 每天早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真诚地说一句肯定的话。例如:“我看见你了,你的存在本身就很有价值。”,“你今天很努力,这就足够了。” 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在有意识地为你内心的价值感地基,添上一块坚实的砖。
🌟 核心领悟:写给你的情书
亲爱的,请允许我为你总结这份来自你内心的信件的核心:
你真正渴望的,不是那稍纵即逝的、来自他人的认可之光,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点燃那盏名为“自我存在”的永恒之灯。
你的存在,是这个宇宙间最无条件的真实。从你呼吸第一口空气开始,你就拥有了体验一切美好事物的资格证,无需任何人的盖章批准。
真正的力量,不是在外界的喧嚣中寻找回声,而是在内心的宁静中,听到自己坚定的心跳。这,就是你存在的最佳证明。
🔗 相关问答
最后更新时间:2025-09-21 实践状态:持续进行中 相关书籍为《二次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