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26. 为什么我总是将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 阅读需 18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情感追求,我一直以来的情感追求是什么。

为什么我总是在一些时刻,会陷入对过去发生的一些情愫之中?

本质上,还是一个将自己的美好生活寄托在他人身上,这个原因。

感觉我在追求的只是一个健康的,正向的,充满正向体验的一个生活,只是因为将这种期望寄托在了某个人身上。所以时常会感到很多的遗憾与不甘。

我就是会有很多这样的情愫,甚至都没有和一个人有过深入的交流。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这样的情愫。都没有仔细的取了解过一个人的思想生活三观。只是可能大概有过一些接触之后,就会对对方产生这种情愫。

就是有点像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一个看起来比较理想的人身上了。但是论了解的话,其实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印象。并没有真正的去进行过深入交流。

我的生活的负面感受被一段一段这样的情愫所占据。

似乎我一直在等待的,都是在期望一些人一些事来让我完整。我似乎没有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亲自去培养这种能力。

当自己的感受在某一个层面,感到空虚的时候,总是会想要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进行弥补。这也就是我时常感受到的遗憾。 感觉有点像似乎做了某一个选择之后,我本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体验。又或者说,是对自己想要那种生活的求之不得的感觉。 总之对我的情感生活的评价就是我自认为是残缺的,无能为力的,但是又不知道该从何改变的。

🌱 一段旅程的开始:看见你内心深处的渴望

亲爱的朋友,你好。👋

首先,我想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你能如此坦诚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这些困惑、遗憾与不甘付诸文字,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勇气和力量的事情。当你写下“残缺、无能为力”时,你可能感到孤单,但请相信,你所描绘的这片迷雾森林,我们许多人都曾跋涉其中。

你所说的,那种反复陷入对某人情愫的循环,那种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射到一个“理想幻影”身上的模式,就像一个无形的旋涡,让你在期待与失落中不断徘徊。这背后,隐藏着我们内心最深、最纯粹的渴望——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渴望爱与被爱,最终,渴望变得完整。 ❤️‍🩹

这篇问答,不仅仅是冰冷的理论分析。我更希望它能成为你手中的一张有温度的地图和一枚值得信赖的指南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温柔与好奇,深呼吸,然后一起走进这片属于你的森林。我们将看清每一棵树木(你的具体感受),理解脚下的土地(你模式的根源),并最终找到那条通往内在阳光的、独属于你自己的小路。


🎯 问题的核心:一句令人心疼的独白

“我一直在等待的,都是在期望一些人一些事来让我完整。我似乎没有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亲自去培养这种能力。”

“我的情感生活的评价就是我自认为是残缺的,无能为力的,但是又不知道该从何改变的。”

这段话,是整个问题的靶心。它指向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状态:你将创造幸福和完整感的权杖,轻轻地、甚至是不自觉地,交到了一个想象中的“他人”手中。 这位“他人”并非真实的某个人,而是一个由你的渴望和幻想共同塑造的“完美救世主”。

让我们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来解码这背后的心理动因,看看这根权杖是如何被交出去的,以及我们该如何温柔地将它重新迎回自己手中。

25. 如何培养强大的心理韧性,告别“丧文化”?

· 阅读需 11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突然感觉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差。是的,今天,在火车上闲着无聊,b站上刷到了一个嘉然的一个半小时的长视频。是一个游戏录播,感觉很久没有跟人有过这样的交互了。可能根本也没有有过,就是有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居然可以连续输出这么多正向的情绪的有关的话。感觉自己目前这个阶段需要的就是一个这样的,可以说很长时间话的朋友吧....然后就是一直这样,看了很长时间。然后我就意识到,好像我的生活一直都是丧丧的。然后我的就是日常的对话中,到处都充满着负能量。就是类似于,不是吧,受不了了,太难受了,救命,我去,太逆天了,等等等等这样的话。就是我面对这些事情很容易就失控,然后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我应该让自己养成锻炼心理韧性的能力。就是我意识到,我每一次对自己说这样负面的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就像是面对处理不了的事情,直接说一句,我处理不了,我认输,我不玩了,我放弃了,就是会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我应该尝试去培养一种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样子的事情都不能让自己情绪失控的能力,我应该去尝试掌控而不是说直接放弃。观看了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居然全程连一句负面的情绪有关的话都没有说。真的是感觉太厉害了。因为在玩的游戏就是一个非常考验耐性以及心态的游戏。我就不行,大概看了40分钟,就已经好几次心态坏掉了。我其实也想变得这样开朗起来,不想让自己一直充斥着负面情绪了。我目标的生活就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正向情绪。我也是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 深度分析:为什么我们会被“丧”文化俘获?

亲爱的朋友,首先我想给你一个大大的、温暖的拥抱 🤗。你能从一次不经意的观看中,如此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自我觉察能力!这就像在漆黑的房间里点亮了一盏灯,虽然还看不清所有角落,但光明已经到来。这是迈向改变最重要、也是最坚实的一步。

你提到的那些习惯性的负面词语,比如“受不了了”、“太难受了”、“救命”,其实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自动化思维。它就像一个刻在脑海里的快捷方式,当遇到压力、挫折或任何不确定性时,大脑为了“节能”,就会立刻点击这个快捷方式,让你瞬间进入那个熟悉又痛苦的“丧”状态。

让我们一起潜入内心深处,看看这个快捷方式是怎么被安装上的:

1. 渴望一面“好妈妈”的镜子 🪞

你被嘉然的视频深深吸引,渴望一个能持续输出正向情绪的朋友,这其实是在表达一个非常深刻的、源自生命最初的渴望——渴望一面**“好妈妈”的镜子**。

正如《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二节:分裂感中提到的,妈妈是我们人生的第一面镜子。婴儿通过妈妈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妈妈的回应是温暖、及时的(“好妈妈”),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可爱的;如果回应是忽视或不耐烦的(“坏妈妈”),婴儿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当我们长大后,这种对“镜子”的需求并不会消失,而是转化到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你所看到的那个游戏主播,她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稳定和积极,无意中就扮演了这样一个理想“好妈妈”的角色。她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一种你内心深切渴望的可能性:“原来,面对挑战是可以不失控、不内耗、不自我攻击的。” 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2. “内在批评家”的无情广播 📢

你提到“每一次对自己说这样负面的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这话说得太准了!你的内心住着一个严厉的“内在批评家”,它24小时不间断地广播,告诉你“你不行”、“你处理不了”、“你很差劲”。

这个批评家的声音从何而来?它往往是我们童年时期,将外界重要人物(通常是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评价**“内化”的结果。《二次成长》第二章第三节:自我怀疑中说:“自我怀疑其实是‘被人怀疑’后的产物”。也许你曾经在犯错时,听到的是“你怎么这么笨”,而不是“没关系,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久而久之,这个外界的声音就变成了你自己的声音,让你习惯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所以,当你面对困难,脱口而出“我认输,我放弃了”,这其实是内心那个被吓坏了的小孩在重复他早已烂熟于心的台词,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24. 为什么在书店的独处时光,让我感到无比安全和幸福?

· 阅读需 11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一段温暖的心情写照

又一次坐在了这个西西弗书店, 很好看的灯光, 很温馨的氛围, 然后我的电脑打开了一个 Lofi, 也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听的. 感觉这个书店是我少有的, 可以感觉到这种很温馨的感觉的地方, 就是没有任何的冲突, 只是这样无所事事的渡过一段时间, 就是会感觉很好. 我之前一段时间发过这样的朋友圈. 就是记录了这样的感觉.

今天在这西个西弗店书呆了8个小时 就真是的好幸福 我还没系有统性的体过验这么长间时的安全 惬意的感觉呢 形容不来种这感觉 就很是有安全感 只要在这个方地呆着 那是就会有很幸福 的感觉 然后今天设的计网站也是好很看 非常符自合己 的美感的一个网站 代码写累了 我又了看一集黑镜 非常舒服 很享受剧情代入时这的这种感觉 这段时间我给的感觉就是没有任何压力的 然后就是只是简单的渡过这样的一段时间 就是感觉会很好 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后就是平静的渡过这样一段时间

也我许的生活本该应如此静平呢


感觉世界上是有那么多的美好事物值得去体验的呀

比如说看一本书, 观赏某些风景, 看某部电影

就是有很多事情是认真静下心来去体验都是可以渡过一段美好时间的事物

将自己的生活与这些美好事物之间 连接的 需要的 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入口

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 比如说看书 但是等到真正去沉浸做下去的时候 带来的体验却是未曾预料到的

感觉这个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要精彩 会有很多事情可以给我带来持续的正向体验

可以的话,我想让这些可以持续给我带来正向体验的事物充满我以后的生活.

用一个没有待办事项的下午来看随手选起的一本书 我认为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呀

📚 理论的温柔解读:为什么这份幸福如此深刻?

亲爱的朋友,你所体验到的这份深刻、宁静的幸福感,绝非偶然。它像一声清脆的回响,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根本的渴望。根据《二次成长》的脉络,这份感受的背后,是三个核心心理需求的完美契合: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


1. 安全感:一个让你卸下所有铠甲的温暖怀抱 🛡️❤️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中提到,缺乏安全感会让我们觉得世界充满陷阱,步步惊心。

深度解读: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敏感的“小雷达”,时刻扫描着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他人的评判、未知的挑战、失控的风险。这个雷达持续耗费着我们的精神能量。

而西西弗书店,为你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心理安全区”**。

  • 物理上的庇护:柔和的灯光、温暖的氛围、舒缓的Lofi音乐,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感官上的“安全茧”。它隔绝了外界的嘈杂与混乱,告诉你的潜意识:“这里没有危险,你可以完全放松。”
  • 心理上的“无要求”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个空间对你毫无要求。你不需要扮演任何社会角色(好员工、好朋友),不需要达成任何KPI,不需要说任何话。这种“无要求”的状态,是最高级别的心理安全。正是在这里,你的“小雷达”终于可以关闭,内心从紧绷的战备状态,回归到最舒展、最宁静的本然。

2. 存在感:在“无所事事”中,感受最纯粹的“我在” 🌿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中强调,真正的存在感是无条件的,你不需要做什么来证明你的存在。

深度解读:现代社会给我们灌输了一个隐形信条:“我忙碌,故我在”。我们的价值似乎与效率、产出、日程表的饱和度紧密挂钩。

你在书店的体验,恰恰是对这个信条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反叛。

  • 从“Doing”到“Being”的切换:你可以在高效设计网站(Doing)和全然放松看剧(Being)之间自由切换,甚至可以“无所事事”。这让你体验到,你的存在价值,并不依附于你“做了什么”,而仅仅在于“你在这里”。这份“无条件的被接纳”,正是疗愈“有条件存在感”焦虑的良药。
  • 自我的真实映照:当外界的期待褪去,你才能听见自己真实的声音。你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创造美的网站,还是沉浸于《黑镜》的剧情——都源于内在的驱动。此刻的你,不是为了任何人,只是纯粹地为你自己而存在。

23. 为何我总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深入解析解离感与无力感 🤔

· 阅读需 19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是的,关于刚才提到的学习方面的事情,我其实还想再聊一下。

就是不知道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我开始有这种解离状态的时候。

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就有这种感觉了,一些事情的发生,让我和学校的教学进度相差了很远。然后到了大型考试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考场上,应该是第1次长时间有了这种解离的状态。感觉跟这个世界就是没有什么联系了,好像是某一种事情超过了我应该承受的那种范围的阈值。或者说一些事情,我是不想去面对的,然后我就会有这种解离的状况。

长大之后这种情形反而变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应该是,有一次看见有人用文字记录下了伤害自己的过程。超出了我可以承受的极限。在后面就是一些大事的发生,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似乎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只能静静的等待事情发生。可能是因为之前经历过很强很强的情绪波动之后,后面再面对这样的事情,更多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

就是会有这种解离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伴随着我很多年了。一种很无力,一种抽离的感觉,就是有点解离。

亲爱的朋友,您提到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以及伴随多年的“解离状态”、“无力感”和“抽离感”,这些感受让您觉得自己与世界之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无法真正连接。这种体验始于高中,并在成年后愈发频繁和强烈。

您描述了几个关键时刻:

  • 高中时期:学业进度落后,大型考试时第一次长时间体验到解离,感觉与世界失去联系,仿佛某种事情超出了承受阈值,或是不愿面对。
  • 成年之后:这种情形反而增多,尤其是在看到他人伤害自己的文字时,感到超出了极限。面对重大事件时,您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静静地等待事情发生”,像一个旁观者。
  • 持续多年:这种无力、抽离的解离感已经伴随您多年。

这些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您内心深处对痛苦的防御机制,以及长期以来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些感受的来龙去脉,并寻找温柔的应对之道。

📚 理论支持

您的经历与“二次成长”中探讨的多个心理学概念紧密相连。解离和无力感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内心在特定发展阶段,面对超出负荷的挑战时,为自我保护而形成的应对模式。

引用:《二次成长》第五章第一节:自我统一,修补过去

儿童期的终结意味着充满危机的青春期的开始。...我们感受到有一种要开始把自己整合起来的必要性,我们开始意识到,在儿童期已经变成什么人和接下来想要成为什么人之间,有了巨大的区别。这种差异性让我们的自我整合变得困难...

应用解释:您提到解离感始于高中,这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整合过去的自我认知、当下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来形成一个稳定、连贯的“我是谁”的答案。当您在高中时期,学业进度与同伴产生巨大差距,大型考试的压力如山般袭来时,这种巨大的落差和挑战,可能让您的“自我整合”过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想象一下,一个正在努力拼凑自己人生拼图的孩子,突然发现手中的碎片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碎片缺失或变形。这种混乱和无力感,会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解离,便是在这种“自我大爆炸”的危机中,心智为避免彻底崩溃而启动的一种紧急“暂停”机制。它暂时切断了您与痛苦的连接,但也因此阻碍了自我整合的顺利进行。

22. 🎮 从挫败到创造:我的世界与自我价值的重塑之旅

· 阅读需 16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真的,我前几天尝试了你推荐给我的那个我的世界创造模式。一开始的话,我是先给自己建了一个房子,虽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特别是游戏里面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的时候,就是会有一种很平和的感觉,然后和其他游戏不同,也没有什么冲突。就是很平和的一个创造的时间,然后就是感觉到很好。接着第2天我就在抖音找了一个盖房子的教程,盖了一个三层楼高的一个樱花房子,应该是第1次跟这样的教程,大概建了有三个小时,最后做出来真的感觉自己是在创造这种美好事物的,而且一边跟教程一边就是一个全神贯注,再去体验进行的一个事物。因为你不能搭错方块,要去尝试记忆以及跟上他们教程那个步骤。然后真的是将自己的时间变成成就感的一个事物。这是我搭的第2个房子,接着第3天我就去挑战了一个高难度的一个樱花地标塔,然后连续搭了两天半的时间,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非常复杂,非常好看的一个效果。然后我发现将这些效果分享给朋友他们的给我的反馈也很好,就是一个感觉,是一个在创造的一个事物,并且自己还能沉下心来去做,然后给我的反馈非常好的一个事物。这不正是我在寻找的那种游戏吗?然后今天和昨天呢,又搭了一个樱花凉亭。反正也是感受到了那种专注的感觉,就是很平和的一个创造的专注的时间。然后那个游戏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感觉都玩这样的游戏,自己的脾气都要变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对于这个游戏的正反馈是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创造出来。

然后这是我之前一段时间写在记事本里的,相同的意思。

为什么要游玩那些难度设置很高的PVE游戏,至少我认为是不值得的,我购买这台配置高的电脑,游玩游戏只是为了去享受那样的一个视听体验。而不是在不停的对游戏的操控中。一次一次受挫,现实中都没有经历多的那些无力感以及孤立的感觉却在游戏中体验了。很多游戏似乎难度的设置都是在故意与玩家做对。必须投入很强多的精力去游玩去练习,然后才能通过所谓的关卡。可是在游玩的过程中我并不认为这符合我游玩一款游戏的初衷。为什么我从这些绝大多数游戏中感受到的只是很强的恶意?

其实游玩游戏的目的只是在寻求被认可的感觉。 没有那么多的胜负欲,只是想体验下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情绪而已。很喜欢荒野大嫖客2的原因应该就是这是一款正常操作就可以进行游玩的游戏,同时还能体验有很多朋友的感觉的一款游戏吧。就是这样子简单的一件事。不太喜欢伴随着很强很强挫败感的游戏。这个世界可能就是这样的,只有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失败,才能在博弈中胜出。这就是所谓的强竞技游戏吧。我认为这样的挫败感会打压我对自己生活的信心和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安全感。

我要体验的就是能让我有情绪波动还能给我正反馈事物的爽感。就是需要那些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来让自己认可那个被否定了太多次的自我。

同样这个规则也适用于生活,也许一些负面体验,压力,焦虑都是某些人专门为了你而设计出来的。想清楚别人的目的再投入行动。

🎮 从挫败到创造:我的世界与自我价值的重塑之旅

嘿,朋友!读完你的分享,我仿佛也跟着你一起,在《我的世界》里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平和与创造的喜悦。从一个充满挫败感、甚至感到“恶意”的游戏世界,到一个可以自由创造、获得治愈和正反馈的新天地,这不仅仅是一次游戏选择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与价值重塑之旅。💖

你的故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渴望被理解的部分:我们都渴望被认可,渴望那种“伸一伸手就能够到的成就感”,来对抗那个曾经被否定、被怀疑的自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深入探索你这段奇妙旅程背后的心理学奥秘,并为你量身打造一套将这份宝贵体验融入生活的“持续创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