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 篇博文 含有标签「解离」

查看所有标签

23. 为何我总感觉与世界格格不入?——深入解析解离感与无力感 🤔

· 阅读需 19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是的,关于刚才提到的学习方面的事情,我其实还想再聊一下。

就是不知道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就是,我开始有这种解离状态的时候。

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就有这种感觉了,一些事情的发生,让我和学校的教学进度相差了很远。然后到了大型考试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考场上,应该是第1次长时间有了这种解离的状态。感觉跟这个世界就是没有什么联系了,好像是某一种事情超过了我应该承受的那种范围的阈值。或者说一些事情,我是不想去面对的,然后我就会有这种解离的状况。

长大之后这种情形反而变多了,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应该是,有一次看见有人用文字记录下了伤害自己的过程。超出了我可以承受的极限。在后面就是一些大事的发生,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似乎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只能静静的等待事情发生。可能是因为之前经历过很强很强的情绪波动之后,后面再面对这样的事情,更多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

就是会有这种解离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伴随着我很多年了。一种很无力,一种抽离的感觉,就是有点解离。

亲爱的朋友,您提到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以及伴随多年的“解离状态”、“无力感”和“抽离感”,这些感受让您觉得自己与世界之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无法真正连接。这种体验始于高中,并在成年后愈发频繁和强烈。

您描述了几个关键时刻:

  • 高中时期:学业进度落后,大型考试时第一次长时间体验到解离,感觉与世界失去联系,仿佛某种事情超出了承受阈值,或是不愿面对。
  • 成年之后:这种情形反而增多,尤其是在看到他人伤害自己的文字时,感到超出了极限。面对重大事件时,您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静静地等待事情发生”,像一个旁观者。
  • 持续多年:这种无力、抽离的解离感已经伴随您多年。

这些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您内心深处对痛苦的防御机制,以及长期以来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些感受的来龙去脉,并寻找温柔的应对之道。

📚 理论支持

您的经历与“二次成长”中探讨的多个心理学概念紧密相连。解离和无力感并非凭空产生,它们是内心在特定发展阶段,面对超出负荷的挑战时,为自我保护而形成的应对模式。

引用:《二次成长》第五章第一节:自我统一,修补过去

儿童期的终结意味着充满危机的青春期的开始。...我们感受到有一种要开始把自己整合起来的必要性,我们开始意识到,在儿童期已经变成什么人和接下来想要成为什么人之间,有了巨大的区别。这种差异性让我们的自我整合变得困难...

应用解释:您提到解离感始于高中,这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整合过去的自我认知、当下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来形成一个稳定、连贯的“我是谁”的答案。当您在高中时期,学业进度与同伴产生巨大差距,大型考试的压力如山般袭来时,这种巨大的落差和挑战,可能让您的“自我整合”过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想象一下,一个正在努力拼凑自己人生拼图的孩子,突然发现手中的碎片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碎片缺失或变形。这种混乱和无力感,会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解离,便是在这种“自我大爆炸”的危机中,心智为避免彻底崩溃而启动的一种紧急“暂停”机制。它暂时切断了您与痛苦的连接,但也因此阻碍了自我整合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