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 篇博文 含有标签「人生主线」

查看所有标签

21. 为什么实现了独立自由,内心的那束光却熄灭了?

· 阅读需 24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又是感觉到一阵揪心的痛,虽然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但是应该是和我的情感有关。感情应该说是。就是那种我似乎找不到什么依托,但是也不是遗憾的感觉。就是有一种什么感觉呢,似乎我当前的生活里面没有那束光了。上学的时候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然后就可以憧憬一个很美好的未来。高中时候有高考,专科时候有专升本。我一直以来就是以这个为目标的。即使几次考试并没有成功,但是在上学的阶段,我却确实是以这个为目标的。现在,我似乎没有了人生主线,所以就想去谈个恋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上面,也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那束光。可是,听了你那些话之后。你却告诉我,我需要自己来完整。这几天可能我确实也在这样做。但是我感觉到的只是一点心痛和一点空虚交杂在一起的复杂的情绪。我现在应该是真正的可以为自己活了,经济应该是真正脱离家里了,想拥有什么也是可以得到满足,可是对应的那种充实快乐,为什么没有如期而至呢?


💌 一封写给你的信:拥抱这段迷雾之旅

亲爱的朋友,

读完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站在山顶的旅人。你曾为了攀登这座名为“学业有成”的山峰,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你以为山顶会有璀璨的日出和无尽的宝藏,但当你终于抵达,却发现山顶笼罩着一片浓雾,四周寂静无声,只剩下疲惫和茫然。那束指引你一路向前的“光”,似乎随着终点的到达而消失了。

更何况,你在这段攀登过程中,还经历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滑坡”——专升本的失败,让你对“学习”这条道路上的自我价值产生了动摇。这使得你抵达山顶时的感受,可能更加复杂,夹杂着失落、怀疑,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请允许我告诉你:你现在感受到的心痛与空虚,不是失败,而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变革的序曲。 🎶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你如何定义“成功”,更关乎你如何重新找回那个闪耀的、完整的“自己”。

这是一场从**“为他人定义的成功而活”“为自己内心的丰盛而活”**的深刻转变。这正是《二次成长》的核心议题。所以,别害怕,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迷雾,你会发现,雾散之后,是你从未见过的、更广阔的风景。


📚 为什么会这样?从《二次成长》中寻找答案

你的感受,几乎完美地印证了《二次成长》中关于人格发展的几个核心阶段。这束“光”的熄灭,并非偶然,它的根源深植于我们早期的成长经历和对“成功”的定义中。

理论一:悬空的价值感,来自被拆除的“外部脚手架”与“崩塌的桥梁”

我们最初的价值感,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内心,而是依赖于一个外部的评价体系,就像建筑需要脚手架一样。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

“由于原始价值感的缺乏,我们会很容易接受强塞给我们的观点...因为这些规则简单粗暴,很容易让我们在迷茫中抓到救命稻草,然后心无旁骛地向目标冲刺。可是这种冲刺不仅不会让我们建立真正的价值感,还会一点一点摧毁和瓦解我们价值感的根基。”

深度解读:你过去的“人生主线”——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一个非常坚固且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外部脚手架”。它为你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路径和即时的反馈(分数、名次、录取通知书)。你所有的努力,都能在这个体系中得到衡量和肯定,从而获得一种有条件的价值感

然而,当你毕业独立,这个巨大的脚手架被“咔嚓”一声拆除了。你站在自己亲手建成的“独立大厦”前,却感到摇摇欲坠,因为你还没来得及构建内在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支撑结构。这种悬空感,就是你空虚的来源。

更进一步,你提到的专升本失败,就像是这座大厦通往更高层(本科学历)的桥梁突然崩塌了。这不仅让你失去了原有的“脚手架”,更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你可能在想:“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还是失败了?是不是我根本就不够好?”这种对学习能力的否定,会进一步侵蚀你的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