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9 篇博文 含有标签「自我成长」

查看所有标签

19. 🫂 当生活失控,朋友离去,如何拥抱破碎的自己?

· 阅读需 24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你的心声,我们温柔接住

我有很多负面感受,不知道该向谁倾诉了。主要有两件事压在一起了,都是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事的话我还能处理一下,但是很多事情一起发生我就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昨天晚上,有一个朋友因为我跟她说的负面情绪太多了,可能这几天有3次左右吧,然后给我说了一大段话之后,就把我删了。被朋友删除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那种被陌生人否定的恶意,似乎我在某一方面没有做好,就变成了那种被所有人拒之-门外的那类人,我十分没有安全感,她对我说,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你还是没变,似乎从根本上否定了我这个人本身。她对我说既然我不在乎她的感受,那么她也可以不在乎我的感受,然后就把我删除掉了。已经过去一天半了,我的情绪还是很低落。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很多,工作降薪,朋友单删,让我感觉到不再对生活有掌控感,感觉到有点扛不住了。

亲爱的朋友,你好。

读完你的这段文字,我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我仿佛能看见一个孤独的身影,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当生活的重压(工作降薪)和人际的寒流(朋友决绝)同时袭来,那种感觉,就像脚下的大地突然裂开一道深不见底的缝隙,让人瞬间悬空,无处着力。

那种“扛不住了”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脆弱,而是一种真实到刺骨的求救信号。

所以,在开始任何分析之前,请允许我,先给你一个最最温暖、最最用力的拥抱。🫂

你不需要立刻坚强,不需要马上振作。此时此刻,你所有的难过、委屈、害怕和迷茫,都值得被看见,被允许。

你正在经历的,绝不仅仅是“几件烦心事”,而是一场由外部事件引发的、剧烈的内部“心理地震”。它以一种不容抗拒的力量,震裂了我们内心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石——那些关于“我是谁”、“我是否安全”、“我是否值得被爱”的根本信念。

但请你相信,废墟之中,也恰是生机孕育之地。每一次崩塌,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审视旧地基的裂痕,并用更智慧、更坚固的材料,为自己建造一座真正风雨不侵的内心城堡。这,就是“二次成长”的珍贵契机。

现在,让我们一起,泡一壶热茶 ☕,点一盏暖灯 💡,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地图,温柔地探寻这场风暴的核心,并找到那条通往内心深处的回家之路。


📚 风暴的核心:安全感、存在感与价值感的连锁坍塌

你所经历的“扛不住了”,并非偶然。这两件事,就像两颗精准制导的导弹,击中了你内心最核心的三个情感支柱。它们引发了一场剧烈的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倾覆了你的内在世界。

16. 被骗后,如何拥抱自我,走出被抛弃的孤独感?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在某一次意识到自己被骗, 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之后, 我在记事本写下了这样的话, 请你来帮我分析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虽然这次是被骗了,

但是我这次不准备像往常那样再否定自己了,

所承担的后果也就是信用卡分三期还一下钱吧, 好像还可以接受这个结果

按照之前的经验来看, 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应该会伴随着很强一段时间的自责与挫败以及训斥才对,

好像这样事情的发生就对我这个人进行了一个很强的否定 可以用这样的一件事来否定我这个人所有的本身

但是这次我准备平静的接受结果 因为好像这样事情的发生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骗吧 我想我会把这件事当作我生命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来对待

而不是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在了我身上 我这个人就值得否定 我也不会质疑我面对新事物的活力与动机

我就是一直在尝试新事物的

不会再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否定自己了

一直自责内疚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其实比直接面对承担这样的事情后果本身 承担的痛苦 要高出很多倍了

我要让我的生活一直充满着积极正向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生活的目标 不会有事情对这个目标产生否定的

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教会了我不要轻易的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行为.

📚 理论支持:你的成长地图

亲爱的朋友,你的这段反思,就像一张精确的地图,标记出了你从过去的思维模式走向“二次成长”的清晰路径。让我们借助《二次成长》的理论,来解读这张珍贵的地图。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一节:自尊

这种模式出现在童年早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种模式在成人后仍旧会出现,因为如果这种模式在童年中后期没有得到妥善的引导,那么可能会一直延续下来。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好像总是很难进入一种和别人平起平坐、平等相处的状态。

✨ 应用解释:你所描述的“可以用这样的一件事来否定我这个人所有的本身”,正是典型的 “全或无自尊”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次失败(被骗)就等于“我整个人都失败了”。这是一种非常耗能且痛苦的思维定势。而你现在主动选择“平静的接受结果”,并且清晰地认识到这件事“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标志着你正在从这种不稳定的、非黑即白的自尊模式中走出来,迈向一种更稳定、更整合、更有韧性的健康自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05. 自尊自测表格深度解析:从内在困境到价值重塑

· 阅读需 13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以下是我在阅读第三章第一节是进行的自尊自测表格

发现板块具体分类我应该.../我不应该...应该属性(合理/虚假)
人际关系伴侣我应该要求尽量满足虚假
父母我应该尽量迎合虚假
兄弟姐妹我应该尽量满足虚假
孩子不涉及
朋友我应该在理解中互助合理
老师、学生或同事,客户不涉及
经济赚钱我应该努力工作,用能力换钱合理
消费我应该合理消费,适度放纵合理
储蓄能力范围内储蓄合理
自我保养外表我应该保持整洁合理
身材尽量健身保持好身材合理
衣着保持衣物整洁即可合理
饮食饮食习惯正常一日三餐即可合理
情绪、情感愤怒尽量减少合理
恐惧正视恐惧合理
悲伤正确接纳合理
我应该拥有一段健康、正常、平等的爱情合理
其他我应该拥有一段完美的事业虚假

发现你的应该表格

虚假应该认为虚假的理由之所以设置这条应该的原因你的挑战
伴侣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比较渴望完美的爱情,也不知道如何对待亲密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看待爱情
父母父母不应该完全左右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现状的事实拥有独立的能力
兄弟兄弟不应该是一个并肩作战的状态吗?现实如此争取平等的对待
事业不要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目前还是比较期望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的正确的拥有面对失败的能力

挑战你的虚假应该

合理应该合理的理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愿意承担的责任
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成长我个人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否定自己、否定一段关系的时候我愿意为了朋友完善一下自己的性格,减少猜疑与否定
赚钱我认为赚钱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事情太看重工资,在追求事业的途中迷失了自我愿意为了赚钱提升自己的能力
衣着一个正常的人就应该这样还是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保持整洁的努力愿意为了变好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身材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没有为自己的生活安排相关的活动愿意为了变好而去做出一些日程安排
爱情一段正常的、健康的爱情可以对双方都是一段正向的、友好的关系太容易付出很多,遇到不平等的关系愿意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努力提升自己

📚 理论支持:自尊的内在结构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 第一节 - 自尊

当自尊处在全或无模式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内在空洞的躯壳... 无论自尊是高还是低,都没有实质的意义,而且都代表着同一个问题: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

什么叫条件性依附于成功呢?就是说我有没有自尊取决于我是不是做成了一件事情,如果失败了,就会认为这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 孩子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无助... 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次失败,或者也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次成功,同时更不知道下一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应用解释: 你的自测表格如同一面镜子,精准地映照出《二次成长》中描述的两种核心自尊困境。你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挣扎,是“全或无自尊”模式的典型表现,让你在不平等的权力动态中摇摆。而你在事业、个人价值上遇到的阻力,则深刻地根植于“无助模式”,即你的自我价值感与外部成就和他人评价过度捆绑。这次的深度分析,旨在帮助你解构这些模式,看清它们如何在你“合理的应该”中制造“困难”,并最终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你的、内在稳定的价值之路。

03. 离开了强制性社交的环境,如何有能力开启一段新社交?

· 阅读需 7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离开了所谓的学校的这种强制性的社交环境之后,发现自己真的没有动力去开启一段新的社交。发现有一段必要的社交可能是生活的一个必需品。远程工作之后,这种需求就更明显了。

📚 理论支持

这个问题并非孤例,它深植于我们人格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二次成长》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多个理论来解释这种“社交动力缺失”的现象。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 - 存在感、安全感与信任感

存在即被感知,也就是如果我发出一个信号,能够收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回应,那么我就感受到存在了。

真正的存在感是无条件的,不论一个人是什么性格,有多少优点和缺点,都值得拥有存在感。

应用解释: 学校和职场提供了一个“被动获得存在感”的容器。你的角色(学生、同事)是明确的,你的行为(交作业、参加会议)能轻易获得回应。这种存在感是“有条件的”——与你的身份和表现挂钩。当你离开这个环境,旧的“条件”消失了,如果内在的“无条件存在感”薄弱,你就失去了发出社交信号的原始动力,因为你不确定能否得到回应,甚至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