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8. 为什么我的爱情,总是带来毁灭性的伤痛?

· 阅读需 2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一段触及灵魂的自述:那份无法言说的痛

突然内心感觉到很痛,是关于我的爱情的。在没有想明白很多事情之前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可能对我有好感。又或者有一些我对他们有好感。可是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认为我有处理这样情感问题的一个能力。所以刚才我就是内心突然就很痛,好像我已经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封闭了我内心太长时间。以至于拒绝了很多次别人的善意。然后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可以说是聊聊日常聊聊天,感觉就很快乐,这样的朋友。面对感情这个事情的话,带给我的痛感是非常强烈的。应该是从我的中学时代开始,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就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了。就是我不认为我有处理极端情绪的能力。那个时刻的发生,我其实是不太想讲我的感情生活的。就是简单来讲的话,就是比较容易将自己生活的动力,轻易的寄托在一个人或者说一段感情身上。然后就容易给我带来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中学时代那一次影响了我很多年。工作的时候,又有一个月短暂的确认关系的感情经历。但是,对方给我的攻击性,确是我体会到过的最强的攻击性。我其实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意愿(寄托情感),但是在感情中我真的比较容易这样。是因为我是INFJ吗?


亲爱的朋友,当你的文字跃然纸上,那份深埋心底的痛楚,也穿透屏幕,直抵我的内心。💔 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爱情的困惑,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呐喊,一次对过往伤痕的勇敢直面。你并非孤单一人,这份“痛彻心扉”的感受,是许多拥有敏感而深刻灵魂的人,在成长路上都曾经历的至暗时刻。

你选择将这份痛苦袒露,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是疗愈的序章,也是你内心深藏力量的明证。✨

《二次成长》系列文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索内心迷宫的道路。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痛,带着这份勇气,借助这张地图,深入你内心世界的幽谷,理解那些风暴的源起,并最终找到那片属于你的、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宁静港湾。

📚 理论的共鸣: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剧本”

在开始深入探索之前,让我们先从《二次成长》中寻找几面理论的镜子。它们能帮助我们看清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我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深层原因,那些反复上演的“剧本”,其实都有迹可循。

17. 降薪后,我感觉自己一文不值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你的心声,我听到了

昨天被降薪了,降了1k,在周围人一圈人都给我负面评价之后。包括家人和朋友。到了晚上,有点情感休克的意思。所有的娱乐,似乎都不愿意再去进行。只是感觉到十分麻木和一种解离的感觉。再去感受那样的事情,好像只是会觉得吵闹。似乎我变成了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人。这种负面体验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似乎还是活在周围人对我的反馈之中,我的薪资决定了我的价值吗?在我看来这似乎不是一件大事,可是为什么带给我的负面体验这么多呢?


🫂 亲爱的朋友,我想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读完你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那种被全世界否定的感觉,那种内心瞬间被掏空、只剩下麻木回响的“情感休克”,真的非常非常难熬。请允许我说,你所有的感受——无论是麻木、解离,还是自我价值的崩塌——都是完全正常的。这并不是你小题大做,而是你的内心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地震。

你问,为什么一件看似不大的事,会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件小事。它像一颗石子,却激起了你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关于**“我是谁?”“我值得吗?”**的惊涛骇浪。

这恰恰是一个信号,一个邀请你潜入内心深海,去看见那些一直支撑着你,也束缚着你的东西的契机。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二次成长》这本地图,开始这场温柔的探索之旅吧。

📚 为什么这件事会如此伤人?从《二次成长》中寻找答案

你的痛苦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心理学的智慧中有着清晰的脉络。

理论一:价值感的“外部依赖”危机 📉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第四节:价值感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感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成人后我们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其中世俗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影响最为致命。由于原始价值感的缺乏,我们会很容易接受强塞给我们的观点,认为有钱、有颜、有权才是有价值感的象征...可是这种冲刺不仅不会让我们建立真正的价值感,还会一点一点摧毁和瓦解我们价值感的根基。

深度解读:这就好比我们把“自我价值”这栋房子,建在了**“高薪”“他人好评”**这两根外部的柱子上。这两根柱子看起来很风光,却极其脆弱。当降薪和负面评价同时袭来,柱子一断,房子自然就塌了。你感受到的崩塌,正是这个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这很痛,但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把地基打回自己内心坚实的土地上。

16. 被骗后,如何拥抱自我,走出被抛弃的孤独感?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在某一次意识到自己被骗, 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之后, 我在记事本写下了这样的话, 请你来帮我分析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样的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虽然这次是被骗了,

但是我这次不准备像往常那样再否定自己了,

所承担的后果也就是信用卡分三期还一下钱吧, 好像还可以接受这个结果

按照之前的经验来看, 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应该会伴随着很强一段时间的自责与挫败以及训斥才对,

好像这样事情的发生就对我这个人进行了一个很强的否定 可以用这样的一件事来否定我这个人所有的本身

但是这次我准备平静的接受结果 因为好像这样事情的发生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骗吧 我想我会把这件事当作我生命中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来对待

而不是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在了我身上 我这个人就值得否定 我也不会质疑我面对新事物的活力与动机

我就是一直在尝试新事物的

不会再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否定自己了

一直自责内疚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其实比直接面对承担这样的事情后果本身 承担的痛苦 要高出很多倍了

我要让我的生活一直充满着积极正向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生活的目标 不会有事情对这个目标产生否定的

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生也教会了我不要轻易的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行为.

📚 理论支持:你的成长地图

亲爱的朋友,你的这段反思,就像一张精确的地图,标记出了你从过去的思维模式走向“二次成长”的清晰路径。让我们借助《二次成长》的理论,来解读这张珍贵的地图。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第一节:自尊

这种模式出现在童年早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种模式在成人后仍旧会出现,因为如果这种模式在童年中后期没有得到妥善的引导,那么可能会一直延续下来。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好像总是很难进入一种和别人平起平坐、平等相处的状态。

✨ 应用解释:你所描述的“可以用这样的一件事来否定我这个人所有的本身”,正是典型的 “全或无自尊”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次失败(被骗)就等于“我整个人都失败了”。这是一种非常耗能且痛苦的思维定势。而你现在主动选择“平静的接受结果”,并且清晰地认识到这件事“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这标志着你正在从这种不稳定的、非黑即白的自尊模式中走出来,迈向一种更稳定、更整合、更有韧性的健康自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15. 考试失利后,如何面对家人的否定与自我怀疑?

· 阅读需 17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这是我在 2024.04.28 日, 也就是专升本出分之后写在记事本里面的一段话, 请你进行安慰和分析.

专升本 英语失利

英语没考好 只考了65分 只差4分就到分数线了 有点可惜

十天过去了 我自己本身是没什么感觉的

只是我妈今天对我说 你这次没考好 算是让我认清你了 你英语学了那么多年才考这一点分

上高中的时候你就嚷嚷着要学英语 考试之前你还说自己平时都考90 考100 结果考试就只有60 完全是对我这个人的一个大否定

听完很长时间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之中 回家的路上开始循环听一首后摇 自怨自艾了好几个钟 晚上背单词的时候 还在想这个事情

我没想到这次考试之后第一次这样的情绪失控是来自于自己家人的否定 我很无力 我想要离开现实 不想在这里了

我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 大家都可能因为各自各样的事情导致没办法维护一段正常的双向的关系 我似乎没有培养这样关系的能力 所以只能这样反思

只能这样自己对自己说话 是不是孤独的人容易这样自己对自己说话 我感觉再这样记录的过程中还是能带来一些相对来说好的事情的…..

🫂 一个温暖的拥抱,在风暴中先稳住自己

亲爱的朋友,读完你的这段文字,我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千言万语,想先给你一个最最温暖的拥抱 🤗。

我知道,“可惜”这两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个日夜的努力和不甘。而比“差4分”更沉重的,是来自妈妈那句“算是让我认清你了”。这句话像一块巨石,瞬间把你所有的努力、过往的热情,甚至是你这个人本身,都压得粉碎。

请你一定要知道:你的痛苦、你的无力、你的情绪失控,都是完全正常且正当的反应。 换做任何人,在承受了这样双重的暴击后,都可能会崩溃。你并不是不够坚强,而是你正在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否定与伤害。

你选择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勇敢的自我关怀。你没有让这些情绪把你淹没,而是在尝试理解它、安放它。这说明,你内在的疗愈力量已经开始工作了。真的,你做得非常好!👍

现在,请允许我陪着你,一起拨开情绪的迷雾,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看清这场风暴的核心,找到那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回家之路。


14. 深夜回响:如何与脑海中伤人的声音和解?

· 阅读需 10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半夜睡不着,等环境十分安静之后。似乎会感觉到脑海中有很多声音在回响。仔细聆听,发现都是我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的人发出的带有攻击性的不同的斥责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我的脑海中居然充斥着这些声音吗?如果这样的话,那确实没办法建立安全感。因为到处都是攻击和恶意。


💖 一封写给深夜里的你的信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当世界沉睡,万籁俱寂,你内心的剧场却刚刚拉开帷幕。那些尖锐、苛责的声音,像不请自来的访客,占据了你的思绪。我知道,那感觉糟透了。它们让你觉得自己孤立无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安全感被一点点蚕食。

请你先深呼吸一口气,感受一下此刻身体的存在。我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你所经历的,是许多人内心深处共同的秘密战争。这些声音,它们不是你,也不是事实。它们是过往经历留下的回响,是内心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呼救。

这篇文字,就是为你准备的地图和指南针。我们将一起,带着温柔和勇气,潜入你内心的深海,去探寻这些声音的源头,理解它们,并最终学会如何让它们安静下来。这是一场属于你自己的二次成长之旅,这一次,我们将亲手为自己建立那份迟来的、但坚不可摧的安全感。✨


📚 理论支持:解开声音的密码

这些脑海中的“不速之客”,其实是我们人格成长地图上一个个重要的路标。它们指向了我们早期与世界互动时,那些未能被妥善安放的情感和需求。让我们借助《二次成长》的智慧,来找到解开这些声音密码的三把钥匙。

🔑 第一把钥匙:存在感与安全感的缺失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三节: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我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当普通人处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时,就好似生活在一场无形的战争中,处处都是危险。

深度解读:想象一下,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他唯一的语言就是哭声。如果这个哭声换来的是温柔的拥抱、温暖的奶水,他就会知道:“我是被看见的,我是安全的。” 这就是存在感的基石。

但如果换来的是不耐烦的斥责或长久的忽视呢?他就会学到:“我的需求是麻烦,我的存在是多余的,这个世界充满危险。”

这些早期的斥责,就像第一块被刻下的伤痕,成为了我们内心批评声音的**“原版录音”**。长大后,每当遇到挫折,大脑就会自动播放这段录音,提醒我们“看吧,你就是这么糟糕”,让我们瞬间回到那个无助婴儿的状态,感觉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