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08.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快乐,内心一片麻木?

· 阅读需 7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不知道我现在的状态是怎么了,感觉自己的感受力变弱了,感觉自己这两年最鲜活的一段时间,应该刚谈恋爱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听歌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但是只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吧。之后就是很不好的收场。总之我现在感觉就是,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了,非常的麻木。每天就是思考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感觉好久不开心了。感觉自己没有活力了。好久不跟人聊天了呀,我感觉我。就是很久都没有人认可我,接纳我了。每天只能去进行一些固定的娱乐,去度过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开心起来的理由了。没有一样娱乐是我可以沉下心来去体验的。反正整天下来就是不开心。听歌的话也不快乐了,感觉那种快乐不是我应该体验的,就是,调动不了自己的情绪的感觉。

📚 理论支持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 - 存在感

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婴儿向世界发出的第一个信号...信号传递出去之后,我们会等待,等待来自外界的回应...回应方式也将决定我们获得怎样的存在感。

应用解释:你的“感受力变弱”和“麻木”,很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书中提到的婴儿,如果发出的信号(哭闹、表达)总是得不到回应,就会渐渐停止发出信号,以避免得不到回应的失望和痛苦。当你在恋爱初期,你的“信号”(分享、爱意)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所以你感觉“鲜活”,感受力被重新激活。但当这种高频的回应减少,你又退回到了那种“不被回应”的麻木状态中。

07. 喜欢就必须链接吗?——从依赖他人到自我负责的觉醒之路

· 阅读需 16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被感情所困,但是也就是最近几个月的时间,我有点释然,你喜欢某个人,就非得和她发生点什么深层次的链接才行吗?可是这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很好的人这个原因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我跟他在一起,可以拥有很好的体验,或者说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可是但从这个方面来说,我应该提升的是自己的事业方面的能力才对。

💡 核心洞察:一次深刻的自我价值重估

你的“释然”,标志着一次深刻的心理转变:你开始将自我价值的确认,从依赖不确定的“外部关系”,转向了更可控的“内部成就”。

这并非简单的“恋爱脑”与“事业心”的切换,而是一次自我负责意识的觉醒。你敏锐地察觉到,将“提升生活质量”的希望寄托于一个“很好的人”,本质上是将自己人生的主动权交了出去。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一旦关系破裂,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崩塌。

转向提升事业能力,是将价值的锚点从他人身上收回,置于自身努力之上。这是构建心理独立内在价值感的关键一步。但这个转变也并非没有陷阱,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06. 🎮 为什么我们沉迷游戏?一次关于内心需求的深度探索

· 阅读需 28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也许我不是想要玩游戏,只是想从体验这些宏大震撼的事物中获取一些被认可的感觉来填补自己内心中一直以来缺失的那片空白吧。

我就是为了完善我这个人本身而去尝试体验的一些事物。

一次一次的情绪调动带来正反馈的感觉真的很好。

这段内心的独白,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时的复杂情感。我们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越娱乐本身的体验——一种能够滋养心灵、确认自我的感觉。

大部分的游戏其实还是很现实的,不停的去练习,在一次次的挫败感中慢慢变强。不太喜欢这样现实的事物,体验这样的事物其实只是在做一些等价交换...

当现实世界的“等价交换”法则让人感到疲惫,当“努力-挫败-成长”的循环显得性价比不高时,我们开始渴望一片净土。一个不需要太多挣扎,就能获得纯粹成就感和正面回馈的地方。

游玩 荒野大镖客2时,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游戏是我为数不多的,我可以沉浸去体验的,而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挫败感的...反而充满着各种正向的体验的一件事物。[按照经验,在意料之中的挫败感并没有降临的感觉]

这篇文章,正是为了深入解析这种“奇怪的感觉”。我们将借助心理学经典《二次成长》的智慧,层层剖析游戏体验背后,那关于存在感、价值感、自尊探索欲的深层心理密码。

📚 理论的棱镜:《二次成长》如何解读你的游戏世界

让我们用理论作为放大镜,来仔细审视你在游戏中所追寻的,究竟是什么。

📌 存在感:我在这里,我被看见

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二次成长》

健康的“存在感”源于婴儿时期最原始的互动模式:发出信号 → 获得回应。每一次哭声都得到温柔的回应,让我们建立了对世界最基本的信任。

你的游戏选择,正是在追寻这种最纯粹、最原始的存在感确认:

  • ⚡️ 即时反馈的魔力:游戏世界里,你的每一个操作都会得到立即的响应。无论是画面的变化、声音的响起,还是角色的动作,都在告诉你:“我听到了,我看到了,你在这里。” 这完美复刻了存在感建立的最初模式,满足了我们被察觉、被回应的最深切渴望。

  • 💖 无条件的接纳: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证明自己的价值、能力或资格。你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获得关注和正向反馈。这种体验,正是《二次成长》中提到的“无条件存在感”—— 你不需要额外做什么,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关注。

  • 🛡️ 安全的探索乐园:这是一个零风险的沙盒,你可以尽情表达真实的自我,而无需担心被拒绝、被评判,或是承担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后果。

当现实生活让我们陷入“有条件存在感”的焦虑——只有优秀、有用、成功时才能被看见时,游戏那片“不努力也能被肯定”的净土,就成为了我们心灵最温暖的避风港。

05. 自尊自测表格深度解析:从内在困境到价值重塑

· 阅读需 13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以下是我在阅读第三章第一节是进行的自尊自测表格

发现板块具体分类我应该.../我不应该...应该属性(合理/虚假)
人际关系伴侣我应该要求尽量满足虚假
父母我应该尽量迎合虚假
兄弟姐妹我应该尽量满足虚假
孩子不涉及
朋友我应该在理解中互助合理
老师、学生或同事,客户不涉及
经济赚钱我应该努力工作,用能力换钱合理
消费我应该合理消费,适度放纵合理
储蓄能力范围内储蓄合理
自我保养外表我应该保持整洁合理
身材尽量健身保持好身材合理
衣着保持衣物整洁即可合理
饮食饮食习惯正常一日三餐即可合理
情绪、情感愤怒尽量减少合理
恐惧正视恐惧合理
悲伤正确接纳合理
我应该拥有一段健康、正常、平等的爱情合理
其他我应该拥有一段完美的事业虚假

发现你的应该表格

虚假应该认为虚假的理由之所以设置这条应该的原因你的挑战
伴侣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比较渴望完美的爱情,也不知道如何对待亲密的人际关系正确的看待爱情
父母父母不应该完全左右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现状的事实拥有独立的能力
兄弟兄弟不应该是一个并肩作战的状态吗?现实如此争取平等的对待
事业不要对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目前还是比较期望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的正确的拥有面对失败的能力

挑战你的虚假应该

合理应该合理的理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愿意承担的责任
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成长我个人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否定自己、否定一段关系的时候我愿意为了朋友完善一下自己的性格,减少猜疑与否定
赚钱我认为赚钱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事情太看重工资,在追求事业的途中迷失了自我愿意为了赚钱提升自己的能力
衣着一个正常的人就应该这样还是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保持整洁的努力愿意为了变好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身材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没有为自己的生活安排相关的活动愿意为了变好而去做出一些日程安排
爱情一段正常的、健康的爱情可以对双方都是一段正向的、友好的关系太容易付出很多,遇到不平等的关系愿意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努力提升自己

📚 理论支持:自尊的内在结构

引用:《二次成长》第三章 第一节 - 自尊

当自尊处在全或无模式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内在空洞的躯壳... 无论自尊是高还是低,都没有实质的意义,而且都代表着同一个问题: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

什么叫条件性依附于成功呢?就是说我有没有自尊取决于我是不是做成了一件事情,如果失败了,就会认为这是对自己价值的否定... 孩子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无助... 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次失败,或者也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次成功,同时更不知道下一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应用解释: 你的自测表格如同一面镜子,精准地映照出《二次成长》中描述的两种核心自尊困境。你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挣扎,是“全或无自尊”模式的典型表现,让你在不平等的权力动态中摇摆。而你在事业、个人价值上遇到的阻力,则深刻地根植于“无助模式”,即你的自我价值感与外部成就和他人评价过度捆绑。这次的深度分析,旨在帮助你解构这些模式,看清它们如何在你“合理的应该”中制造“困难”,并最终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你的、内在稳定的价值之路。

04. 为什么只是参加一场普通的社交活动,就让我感觉电量耗尽?

· 阅读需 14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确实,之前我在大概5月份的时候,尝试去进行过一场付费的轻社交交友活动。但在活动进行了大概两个小时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能量被消耗完了,剩下的时间都是硬撑着渡过的。

我发现生活中很少有可以接触新的人的活动,工作也是远程,不怎么跟人接触。这让我感觉生活中缺少一个和外界事物产生联系的渠道。

确实,之前我在大概5月份的时候,尝试去进行过一场付费的轻社交交友活动。可是在活动进行了大概两个小时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的能量被消耗完了,剩下的时间都是硬撑着渡过的。然后我发现我的生活中,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可以接触新的人的活动了,就是我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和外界的事物产生联系的一些活动,包括工作,都是远程工作来进行的。然后就是,不怎么跟人接触。

💡 深度分析:你的社交电池为何严重“漏电”?

把社交所需的情绪和精力比作“社交电池”,很多人认为内向的人只是电池容量小。但更核心的问题是,你的电池可能在“漏电”——大量的能量没有用于愉快的交流,而是被内在的摩擦和消耗(内耗)浪费掉了。

根据《二次成长》的理论,漏电主要有三个原因:

1. “表演”式社交:为了存在感而伪装(电量消耗:50%)

我们在 《二次成长》第一章第一节:存在感 中了解到,健康的存在感是无条件的,你不需要做什么,你的存在就值得被关注。

但如果早年经历让你形成了“有条件的存在感”,你会下意识地认为:“我必须表现得优秀/有趣/有价值,才能被看到、被接纳。”

在这种模式下,社交不是放松的做自己,而是一场高强度的戏剧表演

  • 时刻监控表现:你会不断思考“我刚才那句话说得得体吗?”“我的表情自然吗?”“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无聊?”
  • 扮演理想角色:你努力扮演一个“受欢迎”的角色,而不是展现真实的自己。
  • 压抑真实感受:你不敢表达不同意见,不敢展现脆弱,因为你害怕一旦不“完美”,就会失去他人的关注。

这场“表演”需要巨大的精神能量来维持剧本、表情和台词,自然会在短时间内耗尽你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