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4 篇博文 含有标签「存在感」

查看所有标签

09. 为什么躺着什么都不干,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

· 阅读需 11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Header Image

最近几天,我好像第1次获得了在床上躺着什么都不干就感觉很开心的能力。

2025/09/07 15:51:03


有谁能懂我这种好舒服的感觉呀,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是很舒服。没有任何的娱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好舒服。

2025/09/06 16:18:09


一个人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就是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到很暧昧。

2025/09/05 23:32:40


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只是单纯的这样躺在床上,就会感觉很舒服,很惬意,甚至很愉悦,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也没有想要刷手机的欲望,就是只是想要这样躺着。感觉就已经足够舒服了。

🤔 核心议题:一场针对“无效内耗”的无声革命

首先,我们必须用最清晰的语言为你的体验正名:这绝非拖延、懒惰或颓废。

  • 拖延症 的内核是 冲突与焦虑 😠:“我应该做A,但我在做B,我因此痛恨自己”。
  • 无聊 的本质是 焦躁与渴求 😩:“我需要外部刺激来填补空虚,但我找不到”。
  • 你的体验 核心却是 和谐与满足 😊:“我什么都不做,我因此感到前所未有的完整与舒服”。

这并非一种需要“克服”的缺陷,而是一个🏆 里程碑式的心理成就。你所获得的,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能力:在与自己独处时,体验到无条件的、非功利性的存在感。

这不是简单的休息,这是一场你内在世界里,针对“必须有所作为才能证明自身价值”这一暴政的无声革命。它标志着你的“二次成长”已进入深水区,开始真正触及并疗愈那些最底层的存在性焦虑。


08.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快乐,内心一片麻木?

· 阅读需 7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不知道我现在的状态是怎么了,感觉自己的感受力变弱了,感觉自己这两年最鲜活的一段时间,应该刚谈恋爱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有新鲜感,听歌的时候我都特别开心,但是只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吧。之后就是很不好的收场。总之我现在感觉就是,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了,非常的麻木。每天就是思考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感觉好久不开心了。感觉自己没有活力了。好久不跟人聊天了呀,我感觉我。就是很久都没有人认可我,接纳我了。每天只能去进行一些固定的娱乐,去度过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开心起来的理由了。没有一样娱乐是我可以沉下心来去体验的。反正整天下来就是不开心。听歌的话也不快乐了,感觉那种快乐不是我应该体验的,就是,调动不了自己的情绪的感觉。

📚 理论支持

引用:《二次成长》第一章 - 存在感

心理学上的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婴儿向世界发出的第一个信号...信号传递出去之后,我们会等待,等待来自外界的回应...回应方式也将决定我们获得怎样的存在感。

应用解释:你的“感受力变弱”和“麻木”,很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书中提到的婴儿,如果发出的信号(哭闹、表达)总是得不到回应,就会渐渐停止发出信号,以避免得不到回应的失望和痛苦。当你在恋爱初期,你的“信号”(分享、爱意)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所以你感觉“鲜活”,感受力被重新激活。但当这种高频的回应减少,你又退回到了那种“不被回应”的麻木状态中。

06. 🎮 为什么我们沉迷游戏?一次关于内心需求的深度探索

· 阅读需 28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也许我不是想要玩游戏,只是想从体验这些宏大震撼的事物中获取一些被认可的感觉来填补自己内心中一直以来缺失的那片空白吧。

我就是为了完善我这个人本身而去尝试体验的一些事物。

一次一次的情绪调动带来正反馈的感觉真的很好。

这段内心的独白,精准地捕捉到了许多人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时的复杂情感。我们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越娱乐本身的体验——一种能够滋养心灵、确认自我的感觉。

大部分的游戏其实还是很现实的,不停的去练习,在一次次的挫败感中慢慢变强。不太喜欢这样现实的事物,体验这样的事物其实只是在做一些等价交换...

当现实世界的“等价交换”法则让人感到疲惫,当“努力-挫败-成长”的循环显得性价比不高时,我们开始渴望一片净土。一个不需要太多挣扎,就能获得纯粹成就感和正面回馈的地方。

游玩 荒野大镖客2时,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游戏是我为数不多的,我可以沉浸去体验的,而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挫败感的...反而充满着各种正向的体验的一件事物。[按照经验,在意料之中的挫败感并没有降临的感觉]

这篇文章,正是为了深入解析这种“奇怪的感觉”。我们将借助心理学经典《二次成长》的智慧,层层剖析游戏体验背后,那关于存在感、价值感、自尊探索欲的深层心理密码。

📚 理论的棱镜:《二次成长》如何解读你的游戏世界

让我们用理论作为放大镜,来仔细审视你在游戏中所追寻的,究竟是什么。

📌 存在感:我在这里,我被看见

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建立信任的开始。 ——《二次成长》

健康的“存在感”源于婴儿时期最原始的互动模式:发出信号 → 获得回应。每一次哭声都得到温柔的回应,让我们建立了对世界最基本的信任。

你的游戏选择,正是在追寻这种最纯粹、最原始的存在感确认:

  • ⚡️ 即时反馈的魔力:游戏世界里,你的每一个操作都会得到立即的响应。无论是画面的变化、声音的响起,还是角色的动作,都在告诉你:“我听到了,我看到了,你在这里。” 这完美复刻了存在感建立的最初模式,满足了我们被察觉、被回应的最深切渴望。

  • 💖 无条件的接纳: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证明自己的价值、能力或资格。你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获得关注和正向反馈。这种体验,正是《二次成长》中提到的“无条件存在感”—— 你不需要额外做什么,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关注。

  • 🛡️ 安全的探索乐园:这是一个零风险的沙盒,你可以尽情表达真实的自我,而无需担心被拒绝、被评判,或是承担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后果。

当现实生活让我们陷入“有条件存在感”的焦虑——只有优秀、有用、成功时才能被看见时,游戏那片“不努力也能被肯定”的净土,就成为了我们心灵最温暖的避风港。

02. 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活力了,不知道如何才能鲜活起来

· 阅读需 15 分钟
Zkeq
人格完善指南的作者

🤔 问题描述

可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已经长达一年半了,让我开始变得有些麻木,似乎我一直很长时间都处于一种不开心的状态,我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可以让我状态变好的娱乐,就是没有一种娱乐是可以让自己充满活力的。我还没有找到,大部分的娱乐都是要付出精力去体验,然后获得某种感受,我其实感觉我不需要那么多情绪调动,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开心起来,很久没有开心了,没有活力的,整个人好像都丧丧的,不知道要怎么解决。我前几天尝试喝了杯咖啡,感觉就非常有活力,可是副作用就是晚上会睡不着,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好想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呀。


🔬 第一部分:深度诊断 - 活力是如何“失踪”的?

在你寻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那样,深入理解你内在系统“宕机”的根本原因。你所经历的“麻木”和“丧”,并非简单的“不开心”,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失衡后呈现的最终症状。

1. 理论根源:从《二次成长》看你“活力引擎”的熄火点

你的状态,与《二次成长》中描述的几个核心早期体验惊人地吻合。它们共同构建了你当前困境的底层逻辑。

  • 存在感 (Existence) 的稀释:书中提到,婴儿通过发出信号(啼哭)并获得世界的回应(照料)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长达一年半的远程工作,极大地减少了你与真实世界的自发性互动。 你的工作成果可能通过代码提交和线上会议来体现,但这缺少了真实环境中微小、即时、多元的反馈(一个点头、一次无意的闲聊、一个赞许的眼神)。你的“信号”发出去了,但世界的回应变得单一和延迟,这会潜移默化地稀释你的“存在感”,让你感觉自己像个“小透明”,从而感到麻木。

  • 探索欲 (Exploration Drive) 的萎缩:书中描述,1-3岁的孩子通过不断“碰撞”世界来形成自我轮廓。当你停止探索,满足于现状时,自我的边界就停止了扩张。单调的工作和生活让你陷入了一个“已知的循环”,探索的必要性被降到了最低。 你的系统为了节能,主动关闭了高能耗的“探索”模块,代价就是“鲜活感”的丧失。

  • 自我怀疑 (Self-Doubt) 的内化:你在后续提问中说“发现自己并没有活跃起来的能力”,这是“自我怀疑”的典型独白。书中解释,这种声音往往是内化了外界的评价或早期挫折的结论。当你几次尝试“活跃”(比如参加一项新活动)却因能量不足而感到更疲惫时,那个内在的批评家就会下结论:“看,你果然不行”。这个声音会阻止你进行下一次尝试,把你牢牢锁在麻木的状态里。